中国传统美学映照下的中国古典舞审美呈现
杨金曈
杭州师范大学 310023
中国古典舞以中华文明与文化作为根基,将民族文化以及自然美学当作基础,在岁月的不断洗礼之下,慢慢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舞蹈艺术体系,中国古典舞在学界被称作中国传统舞蹈,也被叫做中国国粹舞蹈,它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凝聚了华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精华以及近几百年表演艺术的发展与规范。剖析古典舞美学思想,可提升古典舞的文化与审美属性,还可为这一舞蹈体系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美学指导。
一、中国古典舞的历史脉络与概述
刘建教授于其著作《在世界坐标与多元方法中——中国古典舞界说》中提出,古典舞蹈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以及传统人文等等存在紧密关联,觉得“其身体行为模式乃是该民族国家精神生活的象征”,1 像起源于宫廷贵族文化的“古典芭蕾”,以及基于贵族文化与宗教传统的印度古典舞的七大流派。同样日本的雅乐、神乐、歌舞伎舞蹈,以及韩国的宫廷舞蹈、教坊舞蹈和宗庙舞蹈等,都是从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检验,渐渐发展成确立的艺术形式,因多种历史与现实因素相互交织,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在当代呈现出多样化解读,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历史发展方面来看,中国古典舞蹈是跨越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它扎根于各个朝代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态,在历史长河中,因不同时期美学观念有差异,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古典舞蹈,比如流传久远至今的袖舞,在汉代被称作“巾舞”和“翘袖”折腰舞,到了隋唐时期,就演变成“翩翩舞”、“广袖”、“长袖舞春风”等表现形式,到了明清时代,袖舞融入戏曲艺术之中,发展成“水袖”这一表演艺术形式。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孙颖强调,在古典舞蹈中,“古”字占据核心地位,它是古典舞蹈存在的基础,古典舞蹈是古代舞蹈的延续与发展,孙颖指出:“构成古典舞蹈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古,任何国家都不存在不是老成于古代,不是产生于历史上的古典艺术。2”从文化意蕴层面剖析,中国古典舞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其文化底蕴以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为支柱。儒家倡导的“中正、正统”、佛教的“戒、定、慧”、道教的“道法自然”以及这些哲学思想衍生的美学观念,构成了古典舞蹈保持民族特色的坚实核心,从社会文化形态角度分析,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对一个时代的文化有指导和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化追求成为古代文化的主导,宫廷舞蹈文化成为古代舞蹈的主流文化,其“中正、正统”的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相契合,更能体现中国舞蹈的典范性。若从社会文化形态角度审视舞蹈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宫廷舞蹈均可归入“中国古典舞蹈”的范畴,而中国古典舞真正作为一个舞蹈种类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标志是北京舞蹈学院组建了国内首个专业古典舞团队并迅速构建起了系统的训练体系,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二、中国古典舞中的美学思想
(一)舞之以自然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体系里,自然属于极为关键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在《老子》中有所提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自然界或者大自然,而是说万物依照其自然规律发展,都要按照其本来的面貌存在,无需借助任何外界力量。老子所讲的“道”,是事物本质与天性的自然呈现,蕴含着生命之美,因为这种美契合了自然的本真状态,儒家对于“自然”也有其独特看法,将其视作道德的寓意承载者,像“岁寒三友”就是对此的形象诠释,而禅宗把“自然”当作心灵层面的构建,体现出内心的觉悟与超脱,在大自然当中,有着众多形态各异、动静不同的物象与景观。它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认知世界的窗口以及身心修养的源泉,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与灵感空间,不少艺术家把从自然界获取创作灵感当作塑造舞蹈形象的有效办法,探讨艺术的起源,不管是“模仿论”“再现论”“巫术论”“表现论”“游戏论”还是“劳动论”,它们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说明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就如同德国学者鲍姆嘉通所指出的,“艺术模仿自然”是个传统观念。3 因早期舞蹈与自然联系紧密,一方面体现在对自然界的模仿,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自然界未知领域的崇拜,这种崇拜转变为敬畏和信仰,发展成为对超自然力量的祭祀活动,这又与舞蹈艺术产生联系,早期舞蹈形象的塑造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与效仿,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女子群舞作品《小溪·江河·大海》是舞蹈创作里的杰出代表,凭借清晰的结构和有序的布局,该舞蹈生动地呈现了自然界中水的汇聚与流动,从小溪到江河,再到大海,寓意般地传达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深刻哲理。编舞者巧妙地把民族舞蹈中基础的圆场步伐当作核心动作,结合流畅的动态和曲折的队形变化,同时借助舞者身着的白色长裙,创造出波澜壮阔的视觉效果,凭借精心设计的构图,作品成功地再现了自然景观的真实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另一例是古典女子独舞《爱莲说》,其灵感来自宋代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舞蹈意在诠释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在塑造莲花形象时,编舞者采用了前腿跪地、后腿回折、上身微倾的姿态,以及手部呈现小五花造型贯穿全舞,视觉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荷花图景,然而编舞者追求的不只是形态上的相似,更依靠民族民间舞蹈的柔美韵律,赋予莲花以东方女性的温婉气质,在象征与诗意的审美追求中,表达了对莲花超凡脱俗品质的赞美之情。
(二)舞之以中和
《中庸》里有这样的表述:“喜怒哀乐尚未发作之时,称之为中,发作出来且都符合节度,称之为和,中乃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繁育,”从这段文字可知晓,在古代乐舞理论里,情感没有抒发的状态被看作是“中”,而情感的抒发要是能维持适度的节制与平衡,就被称作“和”。当乐舞达到“中和”的状态时,就可呈现出条理清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在乐舞的早期理论中,可以发现古人以“和”作为核心理念的审美观念:也就是在情感抒发与形式协调统一的情况下,乐舞作品可呈现出清晰的结构与鲜明的形象,这正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和”的美在《礼记·乐记》中有记载“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这里的“大乐”一般被理解为卓越的音乐,这段话的意思是,卓越的音乐与自然界和谐共鸣,卓越的礼仪遵循自然规律,这里的“和”指的是与自然界的和谐,为了达成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一种媒介来感知和表达这种和谐,人们开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中国古代,乐舞是在“法象天地”的易学传统思维引导下,开启了追求“中和之美”的乐舞作品创作实践。4
在乐舞的形态方面,“中和之美”具体体现在形态的体态以及体动之上,其中体态呈现出均衡对称的特点,曲线美也得以和谐呈现,也就是形态的对称以及曲线的协调,体动的对比同样有所体现,比如强弱、快慢、升降等方面,《正蒙·太和》中载:“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綑縕相荡、胜负、屈伸之始。”5 此段内容认为,极致的“太和”,等同于极致的“和”,其运转的道理在于“沉浮”“升降”“动静”呈现对称状态,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即便在当代中国古典舞之中,我们依旧可察觉到这种强调对称与辩证关系的“反动”形态的存在。
以古典双人舞作品《周郎·小乔》为例,其舞蹈画面呈现出了“中和之美”,在这个作品里,舞者王磊和蔡梦娜分别扮演周瑜与小乔,动作编排将力量与柔美巧妙结合,呈现出“一文一武,一刚一柔”的艺术特点,这样的设计在视觉效果上形成明显对比,在动作的力量控制以及节奏把握上也达到了一种均衡状态,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舞中刚柔融合的美学特质。在情感诠释方面,《周郎·小乔》依靠舞者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深刻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舞者借助精细的动作与表情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深邃的情感与意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内敛与含蓄之美,舞蹈中的情感流露不是直接抒发,而是借助动作的张弛有度、节奏的快慢变换来巧妙暗示与传递。在舞蹈配乐方面,《周郎·小乔》的音乐与舞蹈动作紧密融合,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音乐的旋律线条和节奏律动可精准引导舞者的舞蹈动作,让其更加流畅且富有力量感,而舞者的舞蹈表现则烘托了音乐的情感色彩与意境深度,使音乐更能触动人心,舞蹈与音乐在相互映衬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正是“中和之美”理念的生动体现。
(三)舞之以意境
朱立元先生曾明确表示:“意境乃是人于审美活动期间,凭借心灵去审视外界的对象,在对对象给予把握与领会的基础之上,充分展开想象,于自身的思想意识范畴内创造出全新的意蕴以及境界,”舞蹈并非单纯的身体运动,是心灵的一种表达形式,出色的舞蹈作品可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享受,还可引领观众超越舞蹈的表面,深入去体验人生、感悟生命。而这种超越舞蹈本身的体验,正是借助意境的精妙构建得以达成的,宗白华教授也曾提及:“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舞的境界,此境界是艺术家在与自然万物接触的瞬间,所产生的最为深刻的‘心源’感悟”,6 人是身体与精神相统一的整体,舞蹈受人类意识的控制,属于人的有意识行为。吕艺生在《舞蹈美学》中提出:“人跳舞会受到意识、思想以及灵魂的影响,这与动物的行为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他提出了舞蹈的“身心一元论”,其中“身”指的是直观的动作表达,“心”代表的是内在的情感与情绪,当身体舞动之时,每一个动作都随着着各异的情绪,舞蹈的情感也会随之流露出来。说舞蹈的表现是身体语言和思维意识的完美融合。7
在舞蹈艺术领域,身心统一被视作舞蹈得以存在的根本所在,舞者的身体与精神之间联系紧密,无法分割开来,《毛诗序》里有这样的记载:“诗者,乃是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便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长于表达情感,却不善于叙述故事,它必定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借助外在的肢体动作给予呈现,唯有秉持“身心一元论”,舞蹈才可凭借身体动作来呈现生命的活力以及情感的深度,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当中,舞蹈可激发观众无尽的想象,促使舞者与观众在共同的舞蹈情境里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就如同闻一多在《说舞》里所指出的那般:“舞是生命情感最为直接、最为实质、最为强烈、最为尖锐、最为单纯且又最为充足的表现”。
《额尔古纳河》堪称一部把舞蹈意境美呈现得极为出色的优秀作品,这部蒙古族女子群舞收获了诸多奖项,它精巧地把舞蹈和环境相融合,借助动作、服饰、灯光等具体表现方式,给观众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彰显出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与特色,优雅的音乐、云雾缭绕的舞台背景以及舞者曼妙优雅的舞姿彼此衬托,共同描绘出一幅纯净的自然画面。观众好像可体会到额尔古纳河的宁静与流动之美,沉醉在这份宁静与美好的氛围里,舞者们在舞台上大多时候运用“硬腕”“软手”“柔臂”等经典动作,依据节奏的变化来调整动作的幅度与频率,搭配白色的长裙,呈现出河流的多种自然美感,河面有时宁静美丽、波光粼粼,有时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有时波涛汹涌,那洁白的浪花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在起伏的舞动中,演员把舞蹈动作融入身体、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将“身心”合为一体,呈现出如云似水的身体线条之美,以舞蹈意境延伸出无尽的女性之美。灯光的调节为整个舞台营造了一种不过分张扬也不显得单调的氛围,给观众给予了轻松、悠闲、愉悦的视觉感受,在这种情境下,观众可深切感受到蒙古族人民乐观、契合的生活态度,与舞者一同沉浸在舞蹈的世界当中。
《额尔古纳河》把自然河流跟女性形象精巧融合,在舞蹈肢体语言里融入情感表达,让情感呈现得更加细腻,作品凭借唯美且有诗意的艺术造型,构建出一个虚实交错、有宁静也有壮阔、有柔美也有磅礴的舞台世界,这样提高了观众的沉浸感,使舞者和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种艺术处理提高了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沉浸感,让舞者与观众心灵相通,共同引发情感共鸣。观众能体会到蒙古族女性外表温婉、内心坚韧的民族性格,以及蒙古族人民对母亲河那份独特又深刻的情感联系。
三、结语
剖析自然、中和与意境这三个核心美学理念,能让我们更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舞蹈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魅力,中国古典舞蹈呈现身体技巧,也是传统美学思想的具象体现,它把自然界节奏融入舞步,依“中和”原则塑造和谐美好的艺术形象,借“意境”营造引领观众进入诗意精神领域。这些美学要素构成中国古典舞蹈精神内核,使其成为传递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关键载体,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当下,中国古典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其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变得日益关键,要持续研究挖掘中国古典舞中的美学思想,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让这古老优美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更耀眼光芒。
参考文献
[1]李雨璐.中国古典舞中的美学思想和文化传承[D].山东艺术学院,2022.DOI:10.27281/d.cnki.gsdyc.2021.000
49.
[2]钟启文.中国造型艺术的美学意境探微——以中国舞蹈与绘画为例[J].今古文创,2024,(27):90-92.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7.029.
[3]丁莉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探讨[J].艺术研究,2023,(06):147-149.DOI:10.13944/j.cnki.ysyj.2023.0319.
[4]杨烨.“身心一元论”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2.DOI:10.27410/d.cnki.gxbfu.2022.001513.
[5]徐昊男.美学之“象”对舞蹈形象塑造的价值探究[D].山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