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乡融合型中心镇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王宇 吴柳坪 韩林烽

成都大学 610106

根据四川省《关于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心镇指具有良好区位、较强经济实力、较好基础设施、较大发展潜力、对周边有一定辐射力的建制镇。成都市有计划的小城镇建设始于1984 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才能促进中心镇高质量发展。

一、成都市中心镇发展问题分析

(一)生态生产生活要素融合不充分

成都市生态空间面积广,但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问题。一是生态资源景观性不足,未充分利用川西林盘、水资源等,水环境问题突出,生产空间景观化程度低;二是项目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产业发展依赖要素投入,对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部分产业型特色镇依赖传统加工制造业,环保措施、排污手段及部门监管不到位,环境治理保护与产业协同不紧密。

(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完整

成都市历史悠久,乡镇历史文化类型丰富,民众保护改造利用意识较强,但现有文化资源布局较为分散,文化资源之间缺乏有效串联,大多数村落历史文化都存在传承断代的情况,尚未形成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展示利用体系。现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主要为政府主导,多采用景区开发的模式,且文化特色与村镇建设未充分融合,风貌趋于同质化。

图1 成都市小城镇产业问题可视化图

二、四种城乡融合型中心镇发展模式

以“打破边界、联系紧密、核心带动、资源整合”为原则,统筹“地缘相亲、资源相似、业缘相近”的多个镇、街道,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片区。

图2 建议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发展类型

(一)现代服务业型城乡融合

通过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推动片区生态价值转化。中心镇整合片区旅游资源、空间与功能,以完善现代服务配套设施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周边一般镇依托特色农业和区域文化,以农旅、文旅融合为路径,发展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生态科普等新型服务产业,进而构建以中心镇为核心、周边一般场镇为支撑的一体化旅游产业链条。

(二)先进制造业型城乡融合

以新材料、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凭借紧邻城区优势,在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区紧密联系,依托城区中心综合发展。沿交通干线带动周边一般镇,培育中心镇为产业核心,形成一核多带,构建“产业功能区 - 产业基地 - 产业项目”发展结构。结合产业功能区主导制造业细分领域,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创新土地政策、产业融合加快结构调整,在科技、文化等要素引领下形成多层次产业业态。

三、城乡融合型中心镇发展策略建议

以中心镇引领,优化区域资源要素配置与布局,重塑乡村经济地理格局,打破镇与镇、镇与村资源流动壁垒,推进区域内产业、生态等要素资源整合、重组与共享。

(一)形成中心镇产业特色

根据中心镇资源要素禀赋,精准定位中心镇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中心镇所在区域主题,避免同质化竞争。立足“人”“产”“镇”深度融合,根据已经确定的主导产业与自然条件,围绕中心镇产业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协同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产业片区产业协同和产业联动。形成中心镇产业要素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强文化辐射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区域内共同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镇志村史的编撰整理和民间文学、民俗节庆、传统技艺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着力保护其原真性和系统性,避免“拆旧建新”。

参考文献

[1]李杨.以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思路[J].营销界,2019,(47):1-2.

[2]刘嘉伟.延安市中心镇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6.

[3]徐海超.东北中小型城镇中心区的建筑更新[J]. 城乡规划·设计,2020,17(18):34-35.

[4]黄虞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9.

[5]佟元琪.刘佳.沈阳市中心镇发展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