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系统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措施
林岐东
儋州文旅公交巴士服务有限公司 海南儋州 571700
引言:
城市公交系统是城市运行的“动脉”,承担着每日数以百万计市民的出行任务,其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运行秩序和社会稳定大局。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公交网络日益复杂,运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安全生产风险也随之叠加。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的根本性转变,是公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公交系统安全隐患的类型、成因,并探讨现代化的排查方法与治理措施,为提升公交系统本质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一、城市公交系统安全生产隐患的主要类型与成因分析
城市公交系统的运行涉及驾驶员、乘客、车辆、道路环境及管理体系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疏漏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总而言之,公交系统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一)人为因素:驾驶员是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但其风险隐患较为突出。常见问题包括疲劳驾驶、超速行驶、分心操作(如使用手机)、情绪不稳、违规驾驶及应急处置不足,甚至存在因健康问题影响驾驶的情况。其根源多在于排班制度不合理、绩效压力过大、安全教育缺失,以及招聘环节对身心状况把关不严。
(二)车辆因素:车辆安全性能直接决定运行风险,常见隐患包括制动失灵、转向系统故障、轮胎爆裂、电路老化自燃、电池系统故障(新能源车)、车门夹人,以及车载安全设施缺失或失效。其成因多为车辆维护保养不到位、带病运行、车辆老化未及时淘汰,以及零部件质量不达标。日常出车“三检”制度流于形式,也是重要原因。
(三)道路与环境因素:道路条件与环境变化是公交运行中不可控的重要因素。复杂路口、急弯陡坡、事故高发路段,以及雨、雪、雾、冰等极端天气均会加大风险。此外,道路施工、社会车辆违规占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乱穿马路等,也给公交安全运行带来挑战。这些问题部分源于城市规划与线路设计不够合理,也反映出社会交通参与者规则意识不足。
二、城市公交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安全隐患排查是治理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必须坚持“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从而实现风险的及时发现与有效控制。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排查和现代技术手段两大类。
(一)常规排查方法:安全隐患排查是公交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日常排查是最直接、最常见的方式。首先,驾驶员需严格落实出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的“三检”制度,做到对车辆技术状况和安全设备的自查自控,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其次,分公司或车队应坚持定期组织综合性安全检查,每周、每月对车辆制动系统、消防设施、场站运行环境等重点环节进行全面排查。对于存在普遍性或突出风险的问题,应开展专项检查,如高温季节的消防安全检查、冬季冰雪天气的防滑和防冻措施检查、新能源公交的电池系统专项排查等。
(二)智能化技术方法:在传统排查的基础上,现代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隐患排查的效率和精准度。其中,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可实时监测道路与周边交通情况,对前向碰撞、车距过近、车道偏离等风险进行预警,减少驾驶员因注意力不足引发的事故。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DSM)则利用车内摄像头实时识别疲劳、分心、抽烟等不良驾驶行为,并通过声光报警进行提醒。车厢内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可以识别乘客打架斗殴、干扰司机、携带危险品以及烟雾和遗留可疑物品,从而及时干预。
三、城市公交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有效措施
安全隐患排查是前提,治理才是根本。城市公交系统的安全治理应坚持“排查—评估—整改—验收—销号”的闭环机制,确保隐患发现一处、整改一处、消除一处,逐步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安全管理格局。
(一)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压实责任: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从管理层到一线驾驶员的全员责任清单,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其次,应制定并动态更新覆盖各环节的制度与标准,包括操作规程、隐患排查细则及应急预案,确保所有岗位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要把安全绩效纳入考核体系,与车队、线路、驾驶员的收入、晋升、评优挂钩,实行“安全一票否决”,让安全成为硬约束。
(二)强化人员管理,提升本质安全:驾驶员是公交运行安全的关键群体。要严把准入关,从驾驶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稳定性和背景情况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培训方面,应突出常态化和差异化,除了常规交通法规和操作规程,还需强化防御性驾驶、应急处置和心理调适能力。例如,突发疾病时的应急停车、乘客冲突的处置方法、车辆自燃的紧急疏散等,都应成为必修课程。同时,对高风险驾驶员应建立“一对一”帮教机制。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合理安排班次,保障休息时间,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帮助驾驶员缓解压力,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安全责任感。
(三)加强车辆维护,确保性能良好:车辆是安全运行的物质基础,必须严格执行维保计划。通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MIS)实现保养、检修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做到有痕迹、有记录,避免“带病车”上路。要积极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如新能源车辆的电池热失控预警系统、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车载火灾探测与自动灭火装置等,从源头提升车辆本质安全水平。同时,要确保车辆的灭火器、安全锤、应急开关等安全设施完备有效,做到定期检查、及时更换,杜绝因设施失效延误救援的情况。
(四)优化运营环境,加强协同共治:公交安全不仅取决于车内因素,还与道路环境密切相关。应对新开线路和存在高风险的线路(如学校、集市周边和事故多发路段)开展风险评估,提出限速、增设标识标线、优化停靠站点等措施。要建立与气象、交通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及时获取极端天气预警,必要时采取调整班次、启用防滑装置甚至停运的应急措施。同时,要推动“人—车—路”的协同治理,积极与交管、城建等部门沟通,完善公交专用道、优化路口信号灯配时,改善公交通行环境,降低外部风险。
结语:
城市公交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绝非一劳永逸。它需要公交企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持续投入,不断创新。通过构建“源头预防、过程管控、闭环治理”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深度融合人防、物防、技防手段,方能有效排查和治理各类安全隐患,筑牢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防线,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可靠、便捷的出行服务。
参考文献:
[1]余清清,吕楠,张彬,等.基于风险地图的城市公交行业安全监管思路研究[J].城市公共交通,2024,(06):55-60.
[2]周金平,邵光辉,孟鹏.城市公交站点与线路安全设计[J].汽车画刊,2024,(04):221-223.
[3]俞峥嵘,张彤,罗建宇,等.公交行车安全风险研判与预警信息系统研究[J].安全,2021,42(08):20-24.DOI:10.19737/j.cnki.issn1002-3631.2021.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