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无人驾驶技术在石油物流运输中的应用瓶颈与突破路径

作者

李磊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苏皖分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1 引言

石油物流运输具有高风险、长距离、多场景的特点,传统运输模式依赖人工驾驶,存在驾驶员疲劳驾驶、人为操作失误、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据行业数据显示,石油运输事故中 60% 以上与人为因素相关,而无人驾驶技术通过环境感知、自动决策、精准控制等功能,可显著降低人为风险。近年来,国内头部石油企业已开展试点应用,如某石化集团在封闭厂区内测试无人驾驶油罐车,短途转运效率提升 20% ,但在开放道路场景下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探究其应用瓶颈与突破路径,对推动石油物流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 无人驾驶技术在石油物流运输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在石油物流运输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类场景:(1)封闭场景。如油库内部、炼化厂区内的短途转运,依托固定路线和封闭环境,实现 L4 级(高度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典型应用包括油罐车自动装卸油、厂区内定点运输等,技术成熟度较高。(2)半封闭场景。如连接油库与炼化厂的专用公路,通过设置物理隔离带减少社会车辆干扰,无人驾驶系统可实现自主导航与避障,但需人工监控应对突发情况,处于 L3 级向L4 级过渡阶段。(3)开放场景。如跨区域的普通公路运输,受复杂路况、交通参与者多样性等影响,目前仅能实现辅助驾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完全无人驾驶仍需技术突破。

3 应用瓶颈分析

3.1 技术适配性不足

石油物流运输场景对无人驾驶技术提出特殊要求,现有技术难以完全满足。

复杂环境感知局限。油罐车体积大、重心高,在山区弯道、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感知精度下降,易出现障碍物识别延迟或误判,而石油运输对环境感知的容错率近乎为零。

特殊工况决策短板。油罐车满载时制动距离比普通货车长 30% ,且需避免急加速、急减速以防罐体晃动导致油品泄漏,现有决策算法难以精准平衡效率与安全,在突发路况(如前车急刹)下易出现决策偏差。

3.2 安全与监管体系不完善

风险防控机制缺失。无人驾驶系统的软件漏洞或硬件故障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而石油运输涉及易燃易爆品,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目前缺乏针对无人驾驶油罐车的安全冗余设计标准,且故障应急处理机制(如系统失效时的人工接管流程)尚未明确。

全流程监管难度大。石油运输需全程记录车辆状态、油品信息等数据,现有无人驾驶系统与物流监管平台的数据接口不统一,难以实现“人-车-货-路”全链条追溯,增加了违规运输(如私自改道、违规停靠)的监管难度。

3.3 政策法规与标准滞后

法规适配性不足。现行交通法规以有人驾驶为前提,对无人驾驶车辆的路权认定、事故责任划分等未作明确规定。例如,无人驾驶油罐车在开放道路发生事故时,责任归属(车企、运输企业、软件供应商)存在法律空白。

行业标准缺失。石油物流属于特殊领域,无人驾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感知距离、决策响应时间)、硬件设备(如防爆传感器)尚无统一标准,导致企业试点缺乏依据。

3.4 成本与经济性制约

改装与维护成本高。一套适用于油罐车的无人驾驶系统(含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防爆处理等)成本约50 万元,是普通货车的 3-4 倍,而石油运输利润薄,企业投入意愿有限。

数据积累成本高。石油运输场景的特殊数据(如罐体晃动动力学模型、危险路段特征)需长期积累,而单一企业的数据样本量有限,难以支撑算法迭代优化。

4 突破路径

4.1 研发场景专属技术方案

强化环境感知能力,针对石油运输中油罐车体积大、重心高的特点,开发防爆型多传感器融合系统。该系统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精度达 0.1 米),融合毫米波雷达(穿透雨雪雾能力提升 40% )、红外热成像摄像头(夜间行人识别距离延长至 150 米),并接入 5G+边缘计算的车路协同网络,实时获取 3公里范围内的路况预警信息。通过动态权重算法对多源数据交叉验证,将山区弯道、团雾等复杂环境下的障碍物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9.5%以上,误报率控制在 0.01 次/千公里以内。

优化决策控制算法,基于油罐车满载时的动力学模型(制动距离比普通货车长 30% 、转弯侧倾风险高 25% ),构建“平稳优先”的专属决策逻辑。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 10 万+种极端场景(如连续下坡路段刹车过热、突发侧风干扰),训练算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精准控制:急加速/减速频率降低 60% ,罐体晃动幅度控制在 5 以内,急刹风险从现有 0.5 次/万公里降至 0.1 次/万公里以下,同时通过路径预演将运输效率损失控制在 5% 以内。

4.2 构建全流程管控机制

建立多层级安全冗余体系,要求无人驾驶系统必须满足“三重备份 + 双回路校验”标准:主控制系统采用军工级芯片(MTBF ⩾10 万小时),备用芯片与主系统独立供电且响应延迟 ⩽50 毫秒,人工远程接管通道通过卫星+地面双链路保障(中断概率 <10-6 )。制定分级应急响应流程:一级预警(如传感器轻微故障)由系统自主修正,二级预警(如决策异常)触发备用系统切换,三级预警(如完全失效)立即启动远程接管,确保 30 秒内完成人工介入,将事故风险降低 90% 以上。

搭建一体化监管平台,整合车载终端(定位、罐体压力、油温)、路侧设备(路况、天气)、企业系统(调度计划、资质信息)三类数据,通过 200+ 项标准化接口实现与交通、应急、环保等部门的实时互通。

4.3 推动政策与标准协同落地

完善法规体系,试点“无人驾驶石油运输路权分级制度”,明确封闭、半封闭、开放场景的路权范围;出台事故责任划分细则,区分车企(技术缺陷)、运输企业(运维不当)、第三方(恶意攻击)的责任边界。

制定行业标准,由石油企业、技术厂商、监管部门联合制定《石油物流无人驾驶系统技术规范》,明确传感器防爆等级、决策响应时间( ⩽100 毫秒)等指标,统一数据接口标准。

4.4 创新成本分摊与数据共享模式

建立多方成本分摊机制,形成“政府补贴+企业共担+金融支持”的组合方案:中央财政对试点企业给予 30% 的改装补贴(单台车上限 15 万元),地方政府配套 20% (如加油优惠、通行费减免);鼓励石油企业与技术厂商签订“按公里付费”协议(如 0.5 元/公里),将一次性投入转化为运营成本,初期投入压力降低 60% ;引入保险机构开发“技术险”,对系统故障导致的损失进行赔付,保费按运输里程阶梯定价,降低企业风险顾虑。

搭建行业数据共享平台,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牵头,建设覆盖全国的石油运输场景数据库,企业按“贡献度换使用权”原则参与:上传 1 万条以上有效数据(如山区弯道驾驶记录)的企业,可免费获取平台 50% 的共享数据(脱敏后)。平台设立数据清洗中心,剔除隐私信息后形成标准化数据集(含 200+种路况、50+种天气条件),供企业训练算法,单家企业的数据积累成本降低 70% ,算法迭代周期从12 个月缩短至6 个月。

结论:无人驾驶技术在石油物流运输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但需突破技术适配、安全监管、政策法规等多重瓶颈。通过针对性技术迭代提升场景适配性,建立全流程安全管控体系,完善政策标准与协同生态,可逐步实现从封闭场景到开放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最终推动石油物流运输向“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智能化模式转型。

参考文献:

【1】张睿哲,焦韬,储辉. 卡车无人机协同运输模式探讨[J]. 中国储运,2024(11):177-178.

【2】谭涛,江若谷. 西南地区发展低空货运无人机运输浅析[J]. 空运商务,2024(1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