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视角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作者

曹清莉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明德小学 414100

引言

我们作为数学教师,深知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重要途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活相关的数学内容。然而,目前在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未能真正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探讨生活化视角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数学实践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拿着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去购买各种“商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积极地思考如何进行货币的换算和找零。这种贴近生活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测量”这一知识点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和高,以及自己的身高、步长等。在测量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计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测量”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行程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生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地点设置陌生,如高铁换乘、跨城通勤,超出小学生认知;二是数据复杂,涉及速度、时间、距离的多步计算,加重理解负担;三是角色代入困难,学生缺乏相关经历,难以产生共鸣。应改用上学路上、步行到公园等熟悉场景,简化问题层次,增强情境真实感与参与度。

(二)活动形式单一

活动形式单一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多停留在口头讨论和纸面练习;二是缺少动手环节,如统计教学中未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班级作业完成时间或家庭用水量;三是互动方式单调,缺乏角色扮演、数据采集等体验活动。这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统计的全过程,仅机械制图而忽视数据来源与现实意义,削弱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生活化视角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发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活素材,需深入挖掘。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分月饼情境为例,可将其拆解为“公平分配”“等分操作”“部分与整体关系”三个层面。首先,通过“分水果”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其次,在“分蛋糕”实践中动手切割,直观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最后,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分配现象,如分零食、分文具等,从而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本质,实现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的自然过渡。

(二)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在开发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首先,应依据地域差异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的情境:城市学生熟悉购物场景,可开展“超市促销中的数学”活动,引导其记录商品原价与折后价,计算折扣率,理解百分数的实际意义;农村学生常接触农事活动,可组织“农田面积计算”,让学生实地测量田地长宽,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其次,活动设计需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将真实生活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学任务,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提升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生活化视角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

在实践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从分工协作、交流互动和能力互补三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明确分工让学生各司其职,如测量、绘图、记录数据,提升责任意识与操作能力;其次,小组成员在讨论方案、核对数据时展开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最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补充,动手能力强的参与测量,表达清晰的负责汇报,实现共同成长。以“制作校园平面图”为例,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完成任务,更在实践中发展了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

(二)家校结合

我们可以将数学实践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实现家校结合。学习“时间的认识”后,可布置学生记录一天的作息时间,拆解为起床、上学、作业、休息等时段,用钟面或数字形式表示。家长协助孩子观察时间分布,引导计算各活动时长,比较时间长短,发现时间安排的合理性。通过记录、计算、分析三个步骤,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家长在指导中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监督任务完成。家校协同,使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应用能力,增强时间管理意识。

五、实施生活化数学实践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教师培训

为提升教师开发生活化数学实践活动的能力,应从理念更新、技能掌握和实践指导三方面入手。首先,通过专题讲座帮助教师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其次,开展案例分析培训,学习如何挖掘生活素材并转化为数学问题;最后,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指导教师设计与实施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任务,提升教学实效。

(二)资源支持

学校应提供测量工具、实验器材等基础物资,保障活动开展;按学段分类配置资源,低年级配备积木、计数器等直观操作材料,高年级配备尺规、量角器、数据记录表等探究工具;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推送微课视频、生活化案例与实践任务单,实现资源分层供给,满足各阶段学生实践需求。

结论

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在生活化视角下开发与实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挖掘生活素材,如购物、作息、出行等,使数学问题真实可感;其次,采用多样化策略,如任务驱动、动手操作、家校协同,增强学生参与体验;再次,设计分层活动,兼顾不同学段认知特点,确保实践可操作;最后,依托教师培训与资源支持,保障活动有效实施。通过这些具体环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感受其现实价值。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持续探索创新,让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更贴近生活,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曾媛媛.指向量感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活动设计实践与研究—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中低段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分析[J].新教育,2025,(04):46-48.

[2]胡莉娜.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路径[J].天津教育,2025,(06):69-71.

[3]杨栋.生活化视角下小学数学德育的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25,(0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