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初中数学教育:形态重塑路径与教师角色重构研究
蔡芬
华容县状元湖实验学校
一、引言
初中数学作为衔接小学算术与高中理科的关键学科,兼具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个体差异显著,传统一刀切教学难以满足需求。《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开发在线教育资源”。当前,多数学校都已具备基础网络与办公软件使用条件,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工具,即可实现 AI技术的初步应用。然而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工具选择复杂、与课堂融合脱节等问题。因此,研究如何用 AI 工具重塑教学形态、明确教师角色,对多数学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人工智能赋能初中数学教育的形态重塑路径
(一)课前预习: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分层推送
传统预习多依赖教材习题,缺乏针对性。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教育部官方免费平台,所有学校均可访问,操作无技术门槛。教师可在平台中筛选与教材同步的预习资源,按学生水平分层推送:基础薄弱学生推送“概念动画+基础例题”,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讲解短视频,时长 3-5 分钟,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中等学生推送“知识点清单+1-2 道典型例题”;优秀学生推送“拓展思考题”,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小区绿化面积计算问题”。
(二)课中教学:用“网页版 GeoGebra+Excel 统计”实现互动与反馈初中数学中函数、几何等抽象概念的讲解,常让学生难以理解。网页版 GeoGebra 无需下载安装,直接通过浏览器打开即可使用,教师 5 分钟内即可掌握基础操作。例如讲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打开网页版工具,拖拽三角形顶点演示图形重合过程,相较于传统板书,该工具让抽象知识具象化,且无需学校采购专用软件。
课中反馈可依托“纸质答题单+Excel 实时统计”实现:教师设计 1-2道课堂练习题,学生完成后举手示意答案,教师用手机快速统计人数,输入 Excel 表格,表格可预设公式自动计算正确率。若“分式方程无解的条件”这道题错误率超 60% ,教师立即放慢节奏,重新讲解核心知识点
(三)课后复习:用微信小程序实现错题诊断与针对性辅导
传统课后复习依赖题海战术,教师批改耗时且反馈浅显。而“小猿口算教师版”“作业登记簿”等微信小程序,无需下载,扫码即可使用,操作简单。学生完成作业后,拍照上传选择题、填空题,小程序 10 秒内自动批改;解答题可标注“正确”“部分正确”“错误”,教师只需补充批改细节,如“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漏乘常数项”,并一键推送错题解析(小程序自带同步知识点讲解,教师无需额外编辑)。同时,小程序可自动生成“班级错题报告”,按知识点分类,如“勾股定理应用错误”“二次函数图像判断错误”。
三、人工智能赋能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重构
简易的 AI 工具虽操作简单,但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工具为教学服务而不是被工具绑架。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向以下角色转变:
(一)学情数据的“简易解读师”
简易工具生成的数据虽不如高端系统复杂,但仍需教师结合经验解读。例如,小程序显示“一次函数应用”错误集中在“自变量取值范围”,教师需要判断:是学生看不懂销售利润等实际场景描述,还是对定义域概念模糊?若班级中农村学生较多,可能是对销售场景不熟悉,此时教师可结合当地农产品销售案例重新讲解,而不是单纯依赖数据结论。这种解读无需复杂数据分析能力,只需教师关注学生生活背景,贴合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际。
(二)AI 资源的“筛选整合者”
当前免费 AI 资源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需成为“筛选者”,而不是“开发者”: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从网上筛选“超市购物数据统计”的短视频,用“问卷星”设计简单在线问卷,让学生收集家人的购物偏好数据,再结合教材练习题,组成“数据收集—分析—应用”的课程。整个过程无需专业技术,教师仅需花 10-15 分钟筛选资源、创建问卷,即可实现 AI 与课堂的融合。
(三)学生思维的“引导启发者”
AI 工具可辅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点,但高阶思维培养仍需教师引导。例如,用网页版 GeoGebra 演示“平行四边形性质”后,教师可提问:“如果我们改变一个角的度数,平行四边形会变成什么图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变换的逻辑;当学生用小程序批改作业后,教师可针对高频错题提问:“这道题的错误步骤和之前学的哪个知识点相关?”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关联。这种引导无需依赖复杂工具,仅需教师结合工具呈现的内容设计问题,符合多数学校的教学节奏。
(四)学生成长的“情感关怀者”
初中学生易因错题产生挫败感,而简易工具缺乏情感交互。当学生在小程序中连续错题时,教师可单独与其沟通:“我们一起看看小程序标注的错误步骤,其实你只是漏了一个细节,调整后就能做对”;当学生预习时主动完成拓展题,教师可在班级群公开表扬,激发其动力。同时,教师需控制学生使用工具的时间,如用小程序批改作业不超过 20 分钟/天,避免长时间看屏幕影响视力,这种关怀无需额外技术支持,是多数教师可轻松落实的职责。
四、结语
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微信小程序”“Excel”等工具,多数学校无需高额投入,即可实现人工智能对初中数学教学形态的重塑:课前分层预习、课中互动反馈、课后精准复习,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痛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重构角色,成为简易数据解读师、资源筛选整合者、思维引导者与情感关怀者,构建“简易 AI 工具辅助—教师主导”的协同模式。
未来的初中数学教育,将是智能与智慧深度融合的生态。AI 工具如同空气般自然地融入教学各环节,成为师生得心应手的智能学伴和认知增强器。教师从繁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其核心价值将前所未有地聚焦于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引领深度思维对话、塑造健全人格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人工智能与人类教师智慧的协同进化,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让每个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能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能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这一进程需要教育管理者、研究者、技术开发者,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持续探索与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王磊.人工智能对初中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影响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5(13):166-168.
[3]刘志学、张公询、张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挑战、应对与重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3):16-23.
[4]王鹏远.人工智能时代,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