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风控管理探究

作者

向恒

云南洲际班列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1 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健康稳定运行关系重大。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下,强化风险控制管理成为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贯穿企业运营全过程,掌控资金流、信息流的核心节点,天然具备风险识别、预警和防控的优势。因此,从财务管理视角出发,探究如何更有效地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聚焦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在国企风控中的核心作用、现存挑战及优化路径。

2 财务管理在国企风控中的核心价值

2.1 资金安全与流动性风险的守门员

财务部门直接负责企业资金的收付、调度与核算,是保障企业“钱袋子”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严格的支付审批流程以及对现金流量的精准预测,财务能有效预防资金挪用、欺诈、断裂等风险,确保企业血脉畅通,维护运营安全底线。

2.2 预算管控与成本风险的调节阀

全面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动态监控预算执行差异,财务能够对企业成本费用支出进行硬约束,及时发现超支、浪费、效率低下等风险点,引导资源向高效领域配置,抑制盲目扩张和无效投入,从源头上管控经营成本风险[1]。

2.3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关键枢纽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风控的基础。财务部门通常是内控制度,特别是涉及资金、资产、采购、销售等关键流程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财务通过日常核算、凭证审核、账实核对、流程审批等具体操作,确保内控制度落到实处,堵塞管理漏洞,防范操作风险和舞弊风险。

2.4 经营风险信息的重要汇聚点

企业经营活动最终大多反映为财务数据。财务部门通过财务报表、管理报告、财务分析等手段,能够全面、及时地汇总和呈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风险信号。这些信息是管理层识别战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并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依据。

3 当前国企财务风控面临的主要挑战

3.1 财务风控意识与实际执行存在落差

部分企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对财务在风控中的核心作用认识不足,认为风控仅是合规或审计部门职责。财务提出的风险预警或管控建议有时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响应,导致财务风控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3.2 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效果有待提升

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框架,但制度设计可能不够精细,未能完全覆盖关键风险点。更普遍的问题是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流程走过场、审批流于形式、关键控制点失效等现象,削弱了内控的实际效果。

3.3 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融合度不高

财务数据与业务运营数据的割裂现象仍然存在。财务部门有时难以及时、全面、深入地获取前端业务信息,导致风险识别滞后或判断失准。业务部门也可能对财务提供的风险信息理解不足,影响了风险应对的协同性。

3.4 新技术应用深度与广度不足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风险预警、智能审计、反欺诈等领域潜力巨大。但部分国企在应用这些技术于财务风控方面起步较晚或投入有限,数据分析能力不足,仍主要依赖传统人工手段,限制了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和效率。

3.5 审计独立性与风险覆盖的局限性

作为风险控制的最后防线与独立验证环节,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风险规避中作用关键,但其效能发挥面临多重掣肘。首要挑战在于审计独立性常受侵蚀,部分企业内审机构在组织架构、经费来源及人事任免上对管理层存在依附,致使审计人员在触及涉及管理层决策或重大经营风险的敏感问题时顾虑重重,弱化了审计的深度与客观性,关键风险易被淡化处理甚至规避失败。其次,风险覆盖的广度与前瞻性显著不足。传统审计聚焦于财务合规、历史交易及既有流程的遵循性检查(符合性测试),对金融衍生品、数字化转型等新兴业务、复杂关联交易、潜在舞弊及宏观环境引致的战略风险覆盖薄弱。审计计划未能充分贯彻风险导向原则,对高风险领域缺乏穿透性审查,难以为前瞻性风险规避提供有效指引。再者,审计频率与深度受限,受制于资源与周期安排,审计多呈项目化、周期性特征,难以对关键流程与高风险领域实施持续性监控。抽样检查往往流于表面,对异常交易的深挖不足,导致隐藏的系统性风险在审计间隙或浅层核查中被规避。最后,整改落实不力严重削弱规避效果。审计发现的问题常因被审计单位重视不足、整改流于形式(仅修补表象而忽视系统性根源)以及审计部门对整改验证缺乏强制力,陷入“屡审屡犯”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规避同类风险复发。这些局限使得审计机制未能及时有效揭示和规避重大潜在风险,制约了企业整体风控体系效能的发挥。

4 强化国企财务风控管理的优化路径

4.1 确立财务主导的风险管理导向

企业管理层需在战略层面明确财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核心地位。通过制度性文件赋予财务在重大投资、并购重组、大额合同签署等事项的前置审核权,要求财务深度参与业务可行性论证。建立风险事项财务一票否决机制,确保风险防控端口前移。财务团队应定期向董事会提交企业风险全景报告,量化分析风险敞口,推动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强化财务负责人风险管理绩效考核权重,倒逼财务主动识别系统性风险。

4.2 持续完善与刚性执行内控制度

每年度开展内控流程穿行测试,重点检验采购审批、资金支付、存货管理等高频业务的制度有效性。建立内控缺陷台账跟踪整改,实行整改销号制。推行不相容岗位强制分离、关键操作双人复核等硬性约束,在财务系统中固化审批流引擎。将内控执行合规率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对连续出现控制失效的部门负责人予以问责。财务部门联合审计机构开展突击检查,重点核查备用金、关联交易等高风险领域,杜绝特批变通操作。

4.3 深化业财融合,打通信息壁垒

实施财务业务双向派驻机制:财务骨干嵌入采购、销售等业务部门办公,业务专员轮岗财务核算岗位。搭建集成化ERP 系统,实现销售订单、物流签收与财务应收款的自动勾稽。建立月度业财风险联席会议,由财务总监主持分析采购价偏离、合同履约异常等跨部门风险。开发移动端风险预警推送功能,当业务数据触发风控阈值时,自动向财务及业务负责人同步报警信息,压缩风险响应周期。

4.4 积极应用智能化风控技术

国有企业需系统性规划财务风控技术升级路径。首要任务是建设企业级财务风控数据中心,整合ERP 系统、银行流水、税务发票、合同档案及外部征信数据,形成全域数据资源池。部署智能风险监测引擎: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供应商交易行为模型,对异常付款周期、突发订单激增等风险实时预警;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扫描采购合同中的价格波动条款、违约责任缺失等关键漏洞;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校验增值税发票真伪及信息一致性。建立动态风险评级体系,基于客户付款历史、行业景气指数等20 项参数生成信用风险评分卡,实现客户分级管理。引入财务流程机器人 RPA,自动化处理银行对账、费用报销合规性检查、往来款核销等高重复性作业,减少人工干预风险。同步开发展示层风险可视化平台,将资金流异常、成本偏离预警等关键指标以热力图形式呈现,支持管理层快速定位风险病灶[2]。技术实施需分三阶段推进:首年完成基础数据治理与规则库搭建;次年实现核心业务场景智能监控覆盖;三年内形成预测性风控能力。财务部门应设立专职数字化风控团队,定期组织业务场景沙盘演练,持续优化风险识别模型响应精度。

4.5 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筑牢安全底线

推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子公司营收账户资金每日自动归集至集团财资中心。建立融资担保白名单制度,严禁为名单外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开发资金驾驶舱系统,实时监控各分子公司现金流缺口、融资成本偏离度、票据贴现率等20 项核心指标。对大额资金支付实施三重验证:U 盾密码+生物识别+视频核证。严格约束对外投资,要求股权投资收益率必须高于融资成本2 个百分点以上,从源头上防控债务风险传导。

5 结语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健全有效的风险控制是国有企业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价值管理和信息中枢,在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国有企业必须深刻认识财务视角在风控中的独特价值,正视当前在意识、制度、协同、技术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通过切实提升财务在风控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完善并刚性执行内控制度,深化业财融合与信息共享,积极拥抱智能化风控技术,以及持续强化资金安全底线管理,方能在复杂环境中有效驾驭风险,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财务部门要勇于担当,切实履行好企业风险“瞭望者”和“守护者”的职责,为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公维庆.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风控管理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23(1):107-109.

[2]姬景武.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风控管理[J]. 华章,2023(1):99-101.

[3]苟燕霞. 内控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防范探微[J]. 品牌研究,2023(30):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