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

张华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271617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用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凭借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信息处理方式以及全新的学习交互模式,能够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水平。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一)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效

当前不少学校已开启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探索,形成了颇具价值的实践样本。在资料搜集环节,教师常引导学生运用知网、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专业数据库,如在“城市垃圾分类调研”项目中,学生通过问卷星收集社区居民数据,借助 Excel 完成统计分析;成果展示阶段则普遍采用 PPT、微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某初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活动中,学生将采访素材剪辑成纪录片,通过校园电视台进行展播,使传统技艺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部分前沿学校还搭建了实践活动管理平台,实现从课题申报、过程记录到成果归档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显著提升了课程实施效率。

(二)融合进程中的系统性瓶颈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面临资源、素养、评价三维度的协同困境:在资源层面,62%的学校尚未建立实践活动资源库,网络资源碎片化与校本资源建设滞后形成供给断层,如某历史文化考察活动中,教师准备的VR 全景素材因缺乏配套任务单沦为视频播放;师生素养呈现“两极分化”特征,老教师在 GIS 地图绘制等技术指导中力不从心,年轻教师却存在无人机演示挤占实操时间的工具滥用现象,农村学校 38% 学生缺乏基本文献检索能力;评价体系仍停留于纸质记录与形式化打分,某科创活动中学生20 余次编程迭代因无数字化留存被忽略,量规评价也因未细化“信息伦理”等指标,导致小组汇报过度追求动画效果而偏离实践本质。这种资源供给失衡、技术素养落差与评价机制滞后的交织状态,制约着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深度应用。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深化课程与教学的技术融合

在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应紧扣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特质,将信息技术工具与课程目标进行有机衔接。比如在开展“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时,可引导学生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本地环境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表呈现,深入理解区域生态现状;在“校园文化探索”实践活动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搭建数字化预习专区,推送精心挑选的校园历史影像、文献资料等资源,帮助学生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提前构建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框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VR、AR 等沉浸式技术的优势。例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题活动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古代建筑的原貌,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走进”历史场景,再结合线下实地考察,构建“线上虚拟体验+线下实地探究”的双维实践模式,有效丰富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参与度。

(二)构建动态化资源支持体系

学校应着力整合网络开放资源与校本特色资源,打造一个分类科学、更新及时的数字化资源库。该资源库需涵盖文献资料、工具软件、案例模板等多元内容,为师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发个性化课件,引导学生基于项目成果生成学习案例,形成“共建-共享-优化”的良性资源生态链。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资源能够精准匹配教学需求,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保障,助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质量开展。

四、信息技术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结合,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锻炼信息检索、数据处理和技术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时,通过数据库筛选有效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这种实操过程不仅强化了信息素养,更培养了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VR、AR 等技术的引入,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创新灵感,将传统实践活动的单一操作转化为融合技术思维的多元探索,切实推动学生从知识接受者向实践创新者的角色转变,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课程融合的实践中,教师需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探索如智慧课堂平台搭建、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等新型教学模式。以“人工智能与社区服务”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编程工具开发便民小程序时,自身需先掌握相关技术原理与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促使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在技术应用与课程设计的反复打磨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兼具学科素养与信息能力的专业优势,从而实现从传统授课者到信息化教学引领者的专业成长。

(三)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试验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当教师将微课资源、云端协作平台等技术手段有机融入“非遗文化传承”“生态校园建设”等实践项目时,不仅构建了“线上调研—线下实践—云端分享”的闭环学习模式,更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实践融合的可行路径。这些成功经验能够为语文、科学等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提供参考,推动学校从单一技术应用向系统性教育信息化转型,进而助力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实施、加强资源建设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推动信息技术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必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邓玉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J].小学科学,2022,(23):85-87.

[2]徐杨玭.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3,25(0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