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协同治理与优化路径
曹方军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伴随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市场供需结构性错配日益成为主要矛盾:一方面,新兴领域人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部分专业毕业生面临岗位适配困境。高校作为连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核心环节,其就业服务体系在弥合“学”“用”鸿沟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如何提升就业服务的系统性、精准性与协同性,成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人才供需高效匹配的关键命题。
二、困局审视: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结构性挑战(一)服务主体“碎片化”:协同联动机制缺位
当前就业工作常被视为“就业指导中心”的部门职责,院系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校友资源、政府政策等关键力量未能充分融入协同网络。多主体间信息割裂、资源分散、行动协同不足,导致服务效能受限。
(二)服务内容“粗放化”:与市场需求及个体特质脱节
1.供给侧脱节:就业指导课程、信息推送、招聘活动未能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前瞻性不足。
2.需求侧模糊:对学生个体能力特质、职业兴趣、发展需求的深度挖掘与画像构建不足,“大水漫灌”式服务难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
3.能力培养滞后:对批判性思维、数字素养、跨界协作等未来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就业指导不足。
(三)匹配机制“低效化”:数据孤岛与精准触达障碍
学生能力数据、企业岗位需求数据、教学过程数据、就业过程数据分散于不同系统,缺乏有效整合与智能分析。就业信息推送、人岗匹配、生涯规划指导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亟待提升。
三、破局之道:协同治理视域下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优化路(一)构建“多元协同”生态圈,激发系统合力
1.内部协同深化:建立“校领导统筹-就业中心牵头-院系落实-专业教师参与-辅导员深耕”的垂直责任链。将就业质量纳入院系、学科、教师评价体系,明确专业教师在生涯启蒙、能力培养、实习推荐中的责任。
2.外部网络拓展:打造“政-校-企-协(校友会、行业协会)”合作平台。共建产业学院、定制化培养项目;引入资深 HR、行业精英担任“企业导师”;建立动态更新的优质“校友资源池”;精准对接政府人才政策与重大项目需求。
3.主体赋权增能:提升辅导员、专业教师的职业咨询与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提供认证培训与资源支持。
(二)推动“数据驱动”精准化,提升服务效能
1.打破数据孤岛:整合教务(成绩、课程)、学工(社团、实践)、实习平台、就业系统等数据,构建“学生成长与就业数字画像”。
2.智能匹配与推荐:利用大数据与 AI 技术,分析岗位需求与学生画像的契合度,实现“人-岗”智能匹配、个性化职位/实习信息精准推送、生涯发展路径模拟与建议。
3.动态监测与预警:建立就业进展动态监测系统,对求职受阻、就业困难学生(如经济困难、能力短板、心理焦虑群体)进行早期识别与精准预警,实施“一人一策”帮扶。
(三)强化“能力本位”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适配
1.需求导向的课程与活动:将行业前沿动态、真实项目案例、核心职业能力(如数字技能、复杂问题解决、跨文化沟通)深度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工作坊、讲座、竞赛。
2.深化实践育人链条:构建覆盖“认知实习-项目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求职”的全过程实践体系。强化校企合作开发高质量实习岗位,提升实习与就业转化率。
3.生涯教育前置化与全程化:建立“四年(五年)一贯制生涯教育体系”,从大一新生专业认知与自我探索,到大二、大三的职业能力提升与方向聚焦,再到大四(研三)的求职技能实战,实现进阶式引导。
(四)优化“精准赋能”支持系统,筑牢保障底线
1.分层分类指导:针对考研、考公、留学、创业、企业就业等不同群体提供专项辅导资源包与支持计划。
2.重点群体托底帮扶:对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残疾、少数民族、学业困难等毕业生建立详细台账,提供专项补贴、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心理疏导等“就业护航包”,确保帮扶实效。
3.就业心理韧性培育:将抗压能力、挫折应对、积极心态培养纳入就业指导,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缓解求职焦虑。
四、结语:以协同治理之钥,启高质量就业之门
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是一项涉及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关键枢纽,亟需超越传统“事务性”就业工作思维,以协同治理理念重塑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激发多元主体活力、贯通人才培养全程、撬动数据智能价值、聚焦精准需求满足,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协同、智能、韧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支持网络。唯有如此,方能有效弥合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鸿沟,真正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亦使高校育人成效在时代的答卷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教育部. 关于做好 2024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 2023.
赖德胜, 孟大虎. 中国就业结构转换:特征、动因与趋势[J]. 教育研究,2023.
岳昌君. 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王霆. 数字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22.
Ansell, C., & Gash,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 ctice[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