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研究

作者

罗云成

湖南省耒阳市余庆街道办事处中学 421833

引言

在当今法治社会,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至关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主阵地,其法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了丰富的法治教育内容,我们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涉及到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一、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全面

人教版教材系统呈现法治知识,首先从法律的基本概念入手,阐明法律的定义、特征与本质,帮助学生建立认知基础;其次介绍法律的功能与作用,如规范行为、维护权利、化解纠纷等,增强学生对法律价值的理解;再者结合具体法律条文,如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提升学生对法律文本的认知;最后延伸至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应用场景,指导学生如何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实现知行合一。

(二)贴近学生生活

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消费场景、校园交往到家庭关系,分层融入法律认知。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不仅列举学生购买文具、零食遭遇假冒伪劣商品的实例,还引导其识别发票、三包服务等维权凭证,进而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逐步形成依法维权的思维习惯。

(三)注重情感体验

教材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情感体验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法律背后的情理与规则,体会法律的人文关怀;借助角色扮演,使其代入当事人、律师等身份,感受不同立场的诉求与困境,理解权利与责任的平衡;在模拟法庭中,学生亲历庭审流程,从证据提交到辩论陈述,深化对程序正义的理解,逐步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偏重讲授法律条文,忽视学生理解过程,仅要求机械记忆;缺乏情境创设,未引导学生分析条文背后的立法目的;忽视案例应用,未能帮助学生将条文与生活实际关联,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内化运用。

(二)教学资源利用不足

教材虽提供案例、图片、视频等多元素材,但部分教师仅将其作为辅助点缀,未依据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案例脱离学生经验,缺乏真实情境还原,难以引发共鸣;图片与视频播放后未组织有效讨论,错失思维引导契机;资源功能被简化为视觉装饰,削弱了其激发思考、促进理解的作用,导致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低。

(三)实践活动缺乏

法治教育需实践以深化体验,但现实中活动不足。学生少有机会参观法院、检察院,难以直观了解司法运作;缺乏模拟法庭等情境活动,削弱程序正义感知;缺少社区普法等参与形式,影响责任意识培养。实践缺位导致知行脱节,法律认知停留于书本。

三、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多样化教学方法

我们作为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首先,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法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事实、识别法律关系,理解权利与义务;其次,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角色分工促进互动交流,提升协作能力;最后,融入问题导向式教学,设置争议性议题,鼓励质疑与思辨,逐步构建法律逻辑,培养法治思维。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案例、图表与阅读材料,依据认知层次设计导入、探究与拓展环节;利用网络资源,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央视社会与法栏目视频,精选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还原真实法治情境;邀请法官、检察官进课堂,结合办案经历讲解法律适用;组织学生走进法治教育基地、法院旁听庭审、参观派出所执法流程,通过实地体验实现知识迁移,增强法治感知力与实践理解力。

(三)加强实践活动

增加实践活动的比重,可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开展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还原起诉、辩护、判决等环节,使学生理解程序正义的价值;二是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围绕真实案例设计题目,提升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三是组织社区普法宣传,让学生参与制作法治海报、宣讲法律常识,在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多样化实践将抽象规则具象化,推动知行合一。

四、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教师拆解法律案例,分步解析权利义务;组织小组讨论,辨析责任类型;开展模拟法庭,体验司法程序;实地参观法院,感知法治运行。

(二)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结合教材案例,拆解其中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关系及法律责任,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适用;随后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案件中的违法行为、法律后果与救济途径,厘清民事、行政与刑事责任的界限;接着开展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庭审流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程序正义与证据规则;最后组织参观法院,实地观察立案、庭审与裁判执行等环节,将抽象法理与真实司法实践对接,层层递进地构建学生对法治运行机制的整体认知。

(三)教学效果

学生在模拟法庭中理解程序正义,在知识竞赛中掌握法律条文,在普法宣传中体会社会责任;通过案例分析厘清权利义务关系,在小组讨论中辨析民事、行政与刑事责任,在法院参观中感知司法权威。多种活动协同作用,使法律知识从抽象条文转化为具体认知,法治思维在实践中逐步建构,法治意识内化为行为自觉。

结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关乎学生法治观念养成与行为习惯塑造。针对重知识轻实践问题,应强化案例教学,拆解法律主体、权利义务与责任类型,提升条文理解力;针对内容抽象问题,通过模拟法庭还原庭审流程,使程序正义、证据规则具象化;针对形式单一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辨析民事、行政与刑事责任,激发多角度思考;结合参观法院、普法宣传等社会实践,增强司法权威感知与社会责任担当。发挥人教版教材案例丰富、逻辑清晰优势,分层推进教学,实现法律知识具体化、法治思维系统化、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切实提升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闫婧,唐曼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的融合渗透路径[J].教育界,2025,(20):146-148.

[2]刘江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重构[J].教育,2025,(15):120-122.

[3]赵爱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三维协同策略[J].山西教育(管理),2025,(0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