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演唱在中小学课程思政中的渗透与家国情怀培养研究
马小玲
石嘴山市平罗第六中学 753400
1 红歌演唱在中小学课程思政中渗透的价值
1.1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传统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形式相对单一。红歌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与精神,如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大合唱》、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的天》等。将红歌演唱引入课程思政,丰富了教学素材,使课程思政内容更加生动、鲜活,打破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1.2 增强学生情感共鸣
红歌旋律激昂、歌词质朴,能够直接触达学生内心。当学生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时,优美的旋律与真挚的歌词,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使思政教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
1.3 传承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
红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与伟大精神。通过演唱红歌,学生能够了解红色历史,感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民族精神。例如,演唱《映山红》,学生可以体会到革命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而自觉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1]。
2 红歌演唱在中小学课程思政中的渗透路径
2.1 融入音乐课堂教学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红歌作为重要教学内容。讲解红歌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时,融入思政元素。以《歌唱二小放牛郎》为例,教师在教授歌曲演唱技巧的同时,讲述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王二小的勇敢与爱国精神,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实现音乐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2.2 开展主题红歌演唱活动
学校可通过系统化、层次化设计,打造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红歌演唱活动矩阵。在 “红歌嘹亮庆国庆”“童心向党唱红歌”等主题活动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合唱比赛,学生通过分工排练和声、设计队形,在《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曲目演唱中,感受集体协作的力量,增强班级凝聚力;个人独唱环节则鼓励学生选择《我和我的祖国》《红星歌》等曲目,用个性化的演绎展现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此外,创新推出红歌联唱、情景演唱等形式,将《长征组歌》与历史场景还原相结合,让学生在沉浸式表演中深入了解红歌创作背景与革命故事。活动筹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查阅史料、观看纪录片,开展“红歌背后的故事”分享会,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活动后通过校园广播展播优秀演唱作品、举办红歌文化墙展览,
持续营造浓厚的红色育人氛围。
2.3 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拓展
除音乐课堂外,其他学科也可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红歌演唱。在语文教学中,学习革命题材的课文时,引入相关红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如学习《七律·长征》,让学生演唱《长征组歌》,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强化思政教育效果。在历史教学中,讲解不同历史时期时,播放或演唱相应红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氛围,铭记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3 红歌演唱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中的作用
3.1 激发爱国情感
红歌中充满了对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不懈追求。学生在演唱红歌的过程中,爱国情感被激发,他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愿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激昂的旋律和庄严的歌词,能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3.2 培养社会责任感
许多红歌体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品质。学生通过演唱这些红歌,能够深刻体会到个人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当学生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时,会被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践行社会责任。
3.3 增强民族凝聚力
红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演唱红歌能够唤起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集体演唱红歌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一心,共同表达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这种情感的共鸣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例如,在学校组织的大型红歌合唱活动中,学生们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凝聚力。
结论
综上,通过将红歌融入音乐课堂、开展主题活动、结合学科教学等多种路径,能够充分发挥红歌的教育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创新教学方法、开发红歌资源等对策,能够有效提升红歌演唱在课程思政中的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琳 . 红色经典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模型世界 ,2022(12):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