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主任基于家园共育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赵俊逸
六安市裕安区江湾城幼儿园 237008
幼儿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情绪管理、社会适应、认知发展等方面均受到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共同影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焦虑、胆怯、攻击性行为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幼儿自身发展,也对后续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在家园共育的框架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园共育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在于建立家长与幼儿园的良性合作关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共育具有以下作用:
(一)弥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差异
幼儿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可能与幼儿园存在差异,如部分家庭过度溺爱或忽视幼儿情感需求,而幼儿园则倡导规则意识与集体合作精神。通过家园共育,班主任可以引导家长调整家庭教育策略,使幼儿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需求得到协调发展。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发展具有持续性,仅依赖幼儿园教育无法充分满足其成长需求。家园共育模式下,班主任可与家长共同制定长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环境中均能获得心理支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许多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更关注幼儿的学业发展。班主任通过家园共育可有效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使幼儿获得更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二、幼儿园班主任在家园共育中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家园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基础,班主任应构建多元化沟通渠道,以实现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有效互动。
1. 定期召开家长会
班主任可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家长会,如“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情绪管理的策略”等,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沟通
通过微信、家园共育 App 等平台,班主任可以向家长推送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如如何应对幼儿的分离焦虑、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等,使家长能随时获得相关信息,并与教师保持互动。
3. 开展家庭访谈与心理观察
班主任可以通过家庭访谈了解幼儿在家中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波动、性格发展等,并结合在园观察情况,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建议。
(二)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部分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科学认知,可能采取不当的教育方式,如忽视幼儿的情绪表达、采用威胁式教育等。班主任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邀请心理学专家为家长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家长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提高家长对幼儿情绪管理、社交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认知水平。
2. 案例分享与实践指导
通过家长微信群、园所活动等方式,分享科学育儿案例,如如何在幼儿情绪崩溃时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家长掌握实践技巧。
(三)优化幼儿心理支持环境
良好的心理支持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班主任可从园所环境与家庭环境两方面入手,为幼儿营造安全、温暖的成长空间。
1. 构建温馨的园所心理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影响。班主任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心情角”,准备不同颜色的心情卡片,如红色代表“生气”,蓝色代表“伤心”,黄色代表“开心”,鼓励幼儿每天选择符合自己情绪的卡片,并用绘画、黏土、拼贴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可定期与幼儿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并正确表达情绪。
2. 引导家长打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核心环境,家长的陪伴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线上推送文章或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性。例如,向家长介绍“每天陪伴 15 分钟”策略,鼓励家长每天花至少 15 分钟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如共读一本书、分享一天的心情或一起完成亲子游戏,以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情感联结。
(四)实施个性化心理健康辅导
每位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不同,班主任需根据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辅导,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1. 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为了全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班主任可建立心理档案,记录幼儿的情绪特征、社交表现、家庭环境等信息。例如,某位幼儿在团体活动中常回避交流,表现出社交焦虑,班主任可在心理档案中详细记录其具体表现,如“不主动与小朋友玩耍”“面对老师提问时低头不语”,并观察其情绪变化趋势。通过长期记录和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如鼓励其从小组合作活动开始逐步融入集体。
2. 开展小组心理活动
针对不同心理需求的幼儿,班主任可以组织心理支持小组。例如,为缺乏自信的幼儿设立“勇敢小队”,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如“我是小超人”,帮助幼儿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对于容易情绪失控的幼儿,可设立“情绪管理小组”,运用“情绪温度计”等游戏,让他们学会识别和调节情绪。
3. 个别心理辅导
对于存在较明显心理困扰的幼儿,如过度胆怯、自卑、攻击性行为等,班主任需提供个别辅导。如果幼儿长期表现出明显焦虑、自卑或攻击性行为,班主任可与家长合作,分析可能的家庭影响因素,如父母过度保护或忽视情绪表达,并提供针对性指导。必要时,班主任可与心理咨询师合作,为有特殊心理需求的幼儿提供更专业的干预。例如,若某幼儿长期表现出极端焦虑或社交退缩,可建议家长带其接受专业心理测评,并在园所环境中配合进行行为干预。
结论
家园共育模式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实施空间,幼儿园班主任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桥梁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家园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优化心理支持环境及实施个性化心理健康辅导,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未来,幼儿园应加强家园共育体系建设,为幼儿创造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 . 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J]. 甘肃教育 ,2024(10):44-47.
[2] 赵俨龄 .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构建研究 [J]. 科普童话 ,2024(33):84-86.
[3] 赵珣瑜 . 家园共育理念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24(34):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