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黄语嫣
长沙市望城区周南望城学校 410200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教师要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基于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抓住核心大概念开展历史教学,可以有效的建构知识体系,引领课堂教学,落实学科素养。接下来,笔者以《洋务运动》一课为例,探索大概念指导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一、扣住核心概念,建构知识体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建议“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可以从多层面进行整合和提炼:一是能够统领整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二是学习单元中的大概念,即能够成为单元主题学习重要抓手的大概念;三是每课中的大概念即课时教学内容中的核心概念或重要观念。”
以《洋务运动》一课为例,本课共学习三部分内容:第一是“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部分是“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第三部分是“建立新式海陆军”。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紧密,洋务运动的兴起介绍了洋务运动“变”的背景和概况,为我们学习了解第二部分“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即洋务运动“变”的内容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建立新式海陆军”介绍了洋务运动的重大成果以及对洋务运动“变”的评价则是在理解了一二部分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基于本课三大块内容的整体分析,我提取了本课中的大概念“变”来建构知识体系。
通过扣住本课的核心概念“变”,通过变的缘起、变的层面、变的举措和变的余音来建构本课知识,让学生以“变”为关键词,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的内涵。
二、抓住核心逻辑,引领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的核心概念的提炼其实就是基于历史课程的核心逻辑。所以笔者认为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凸显核心概念,就一定要抓住核心概念的思维逻辑来引领课堂教学。
以《洋务运动》为例,在提炼了本课的核心概念“变”建构其知识体系后,按照核心概念的思维逻辑,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为甚么要变”“哪些人要变”“究竟怎么变”“变的结果如何”。
1、为什么要变
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实现了经济的工业化,可以说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完全转型为近代社会。完成社会转型的英国向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而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统治下,还未完成社会转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刺激了清政府的神经,让清朝意识到必须要做出改变了?
2、哪些人要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史料“《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提问: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朝的一些开明知识分子提出了什么变革之策?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这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归纳,明确了一部分知识分子明确提出要学习“外国利器”,即学习“洋务”,历史上将这些代表人物称之为洋务派,将这场运动称之为洋务运动。
3、究竟怎么变
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着墨最多的,也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因此笔者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又设计了一下几个小题,凸显变的举措,而洋务派展开这些举措也是有逻辑顺序的。比如以下笔者设计的教学过程: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教学设计]出示李鸿章《上曾相》:“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并提问李鸿章认为中国首先要学习西方的什么技术 ? 其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得知学习西方制造先进的武器和轮船,才能达到自强的目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洋务派采取了什么措施?
引导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的首要之“变”——即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些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制造了大量的武器。为清朝军队提供了大量的装备,推动了清朝新式陆海军的建立。通过以上设计自然而然地引出第二目。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教学设计]通过提供大量史料,让学生分析新式海陆军建立的影响。(史料包括夏东元《洋务运动史》节选以及图片史料)
学生通过分析“湘军淮军的10万杆前膛枪基本上都是由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这一史料中可知新式陆军采用了新式武器,军队战斗力增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江南制造总局练兵办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都由朝廷来出。可是晚清政府财政紧张,资金匮乏,军事工业的发展受阻,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将课堂教学推进到第三部分——创办民用企业。
三、紧扣核心情境,落实学科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为了促进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拉进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先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学情境完成,怎样的情境才是能够高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最为关键地就是要设计基于核心概念的核心情境,更加有利于落实学科素养。
以《洋务运动》为例,笔者选取了“变”这一核心概念,为了突破这一核心概念,我选取了同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构建冲突情境,突破变的背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紧接着我又选取了大量与“变”这一核心概念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如李鸿章在这一时期的奏折、书信如《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上曾相》、《复丁稚璜宫保》等一手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变的举措,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让学生感悟在时代巨变、国家危难之际洋务派力主变革的家国情怀。此外我还选取了处于“变”的洪流中的一部分留学生的历史图片和影像史料,如中国铁道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的校长“唐国安”为国捐躯“邓世昌”等等英雄事迹,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落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
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既能聚焦核心问题,又能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即形散而神聚。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抓住核心概念这一“神”。在核心概念“神聚”的基础上来构建知识体系,深挖学科逻辑,营造核心情境,解决学科问题。做到以上这几点,学科素养的落地也就自然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