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宿舍管理中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作者

辜奕菡

广州外国语学校

一、引言:宿舍场域的德育价值重构

在集体寄宿学校中,学生每日约 10-12 小时停留于宿舍,其中睡眠、生活自理、社交互动等活动直接关联其身体发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发展。宿舍空间的特殊性在于:4-8 名性格各异的学生从 “公众距离” 直接进入 “个人距离”,资源共享与生活习惯的碰撞极易引发人际矛盾,而和谐的宿舍氛围又能成为品德养成的 “芝兰之室”。正如《傅雷家书》所言,“胸中境界美则作品美”,宿舍管理本质是通过环境营造与行为引导,守护学生心田的 “善与美”,使其成为德育落地的重要阵地。

二、核心理念:从 “制度约束” 到 “价值引领”

(一)理念内核的构建

基于班级 “修己惠人,笃行致远” 的文化基因,宿舍管理确立 “自律 — 包容 — 共生” 的三层价值体系:“修己” 指向自我管理,强调作息规律、卫生习惯等自律行为的养成;“惠人” 侧重人际关怀,通过互助机制培养责任意识与同理心;“笃行致远” 则将宿舍管理与长远发展结合,以日常实践促进品格内化。

(二)理念落地的逻辑路径

改变传统 “命令式” 管理模式,通过 “理念渗透 — 机制保障 — 文化浸润” 的路径,让学生从 “被动遵守” 转为 “主动认同”。例如,在初二宿舍调整中,以理念为导向重新分配人员,而非单纯按成绩或纪律表现划分,使管理目标从 “维持秩序” 升维为 “价值塑造”。

三、实践策略:多维协同的宿舍德育体系

(一)自治组织建设:培养责任担当

1. 双层管理架构

选拔 “表率力 + 号召力” 兼具的舍长,赋予管理决定权;

设立 “镇舍之宝” 岗位,由正气型班干部担任,辅助协调矛盾。

2. 动态调整机制

初二开学时重新分配宿舍,遵循 “学霸均衡分布” 原则,如将成绩优异者分散至各宿舍,形成学习氛围辐射;

3. 性格互补配置,避免冲动型学生相邻,降低冲突隐患。

我班初一女生 415 宿舍曾因 “比惨文化” 与人际矛盾成为 “问题宿舍”,经调整后,通过学霸与舍长的带动,转变为讨论学习与时政的“文明宿舍”,谣言现象减少 60% 以上。

(二)行为引导策略:疏堵结合的弹性管理

针对 “午聊夜聊” 难题,突破 “一刀切” 禁令,建立 “自治约定 + 过渡机制”:

明确底线时间(如 22:20 后禁聊),允许各宿舍制定内部规则;

鼓励正向互动,如 405 宿舍的 “10 分钟历史小故事” 分享,既满足社交需求,又实现知识拓展;

负面行为干预:对讲恐怖故事引发恐慌的现象,通过班会引导“话题健康度” 讨论,建立正向沟通范式。

(三)过程性评价:多元反馈促成长

动态巡查机制:突破 “晚寝巡查” 单一模式,增加午间抽查,观察卫生细节与社交状态;巡查结果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优秀宿舍当日即在午练时表扬。

榜样示范体系:每半学期评选 “优秀宿舍”,组织经验分享会,聚焦 “建设性解决问题” 案例;推行 “跨班级学习”,如带领学生参观卫生优秀班级,男生宿舍主动向学长宿舍取经,使窗台卫生合格率从 65% 提升至 92% 。

(四)家校协同:延伸德育场域

宿舍主题活动:以宿舍为单位主持班会、参与竞赛,在分工合作中强化凝聚力;拓展校外活动,如组织宿舍家庭联谊,促进家长间沟通,形成 “家庭 — 宿舍” 德育合力。

家长教育引导: “学校是检验家庭教育的第一场所” ,在家长会中邀请优秀宿舍家庭分享 “宽容相处” 经验;强调家长以身作则,避免“锱铢必较” 的家庭氛围影响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四、协同支持:生活教师的专业力量整合

生活教师作为宿舍管理的一线参与者,其反馈具有不可替代性。具体措施包括:

1. 建立 “每日沟通” 机制,及时获取学生行为动态;2. 对生活教师反馈的问题(如内务懈怠、人际冲突),班主任同步介入思想教育;3. 形成 “问题记录 — 干预方案 — 跟踪反馈” 的闭环管理,如对某宿舍的 “物品丢失” 事件,通过联合调查与心理疏导,既解决矛盾又培养诚信意识。

五、结论与展望

初中宿舍管理的本质是 “场域德育” 的实践,通过 “理念引领 —自治赋能 — 协同共育” 的模式,可将宿舍转化为品德养成的 “活教材”。未来需进一步结合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探索数字化管理工具(如宿舍日志 APP)与传统德育的融合,同时加强管理策略的理论提炼,使宿舍真正成为学生 “修己惠人” 的成长家园。

参考文献

1. 傅雷 .《傅雷家书》[M]. 三联书店,1981.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学宿舍管理与德育创新研究报告》[R].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