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长安湖滨小学三跳小绳日常训练及比赛研究
张慧
西安湖滨小学 长安区
一、绪论
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与“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跳绳作为一项简便易行、综合性强的运动项目,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心肺功能、协调性和耐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西安长安湖滨小学长期重视跳绳项目发展,三跳小绳校队在区域竞赛中表现突出。然而,现有训练模式仍存在优化空间。本研究通过总结校队训练经验、剖析现存问题,旨在为小学跳绳校队提供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方案,同时为提升区域跳绳运动水平提供实践参考。
二、西安长安湖滨小学三跳小绳校队概况
2.1 校队基本情况
西安长安湖滨小学秉持“以体育人,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将跳绳作为特色体育项目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三跳小绳校队成立于2018 年,现有队员 68 人,涵盖二至六年级学生,分为基础组(二、三年级)和提高组(四至六年级)。校队由 2 名专职体育教师负责训练,其中张慧老师主抓周内训练,苟朋涛老师负责周末集训。
学校为校队提供了充足的支持:硬件方面,配备专业跳绳场地、训练器材及节拍器等辅助设备;政策方面,制定《三跳小绳校队管理办法》,保障训练与竞赛有序开展;资金方面,专项拨款用于器材更新、参赛费用及教练培训,形成了“领导重视、师资专业、资源充足”的良好发展环境。
2.2 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研究以 2024- 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校队 68 名队员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二至六年级学生的训练过程与比赛表现。研究内容涵盖日常训练安排(时间规划、分层计划、训练方法)、竞赛成果分析及问题诊断,并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研究周期为 2024 年 9 月至 2025 年 1 月,覆盖完整训练与比赛阶段。
三、三跳小绳日常训练体系构建
3.1 分层训练计划
根据队员年龄、身体素质及跳绳基础,校队实施分层训练:
1. 低年级基础训练:以姿势纠正与节奏培养为核心,通过分解动作教学(如握绳方法、站立姿势、摇绳节奏)建立正确肌肉记忆。采用游戏化训练手段,如跟随音乐跳绳、节奏拍手练习,提升学生兴趣与协调性。
2. 高年级进阶训练:以速度提升与高级技巧掌握为目标,开展高强度间歇训练(如1 分钟快速跳绳 +30 秒休息循环),设定阶段性次数目标(如10 周内将 1 分钟跳绳次数提升 20% )。同时,教授双摇、交叉跳、挽花跳等技巧,通过视频分析与一对一指导纠正动作偏差。
3.2 训练理念与方法
1. 爆发力训练:采用 10 秒、20 秒、30 秒短时间高强度训练法,模拟比赛冲刺阶段。例如,10 秒训练要求队员以最大速度跳绳,20- 30 秒训练则强调速度与节奏的稳定性,通过节拍器辅助提升动作连贯性。
2. 耐力训练:以 3 分钟持续跳绳为核心,引导学生掌握“匀速启动 -加速冲刺 - 保持节奏”的体能分配策略。训练初期允许适当降低速度,逐步延长连续跳绳时间,增强心肺功能与乳酸耐受力。
3. 辅助训练手段:
节拍器应用:根据队员水平设置不同节奏,如基础组采用80- 100 次/分钟,提高组采用 120- 140 次/ 分钟,帮助学生建立稳定跳绳频率;
音乐节奏训练:选择节奏明快的音乐(如《卡路里》),将跳绳动作与音乐节拍同步,提升训练趣味性;
心理干预:通过鼓励性语言、阶段性目标奖励(如完成训练计划颁发“跳绳小达人”徽章)增强学生自信心与训练动力。
四、三跳小绳校队比赛表现与成果分析
4.1 训练成果量化分析
经过一学期训练,队员跳绳水平显著提升:
低年级:基础技能掌握率达 95% 以上,1 分钟竞速成绩 200 次以上的二年级队员占比从 30% 提升至 60% ,三年级 220 次以上队员占比从 50% 提升至 70% 。典型队员李殊玥成绩从 230 次提升至 285 次,王怡涵的摇绳与跳跃协调性明显改善。
高年级:速度与耐力进步显著,10 秒跳绳次数平均提升 15% ,双摇、挽花跳等技巧运用熟练度提高。胡俊奕 1 分钟竞速成绩突破 320 次,陈思佳、张希辰达到 306 次;李思恬双摇成绩从110 次提升至135 次。
4.2 比赛成绩与问题诊断
在2024 年三跳比赛中,校队取得优异成绩:
个人项目:亢淼焱以 344 次获竞速第一名;杨恩卓、白诗远分别以141 次、139 次包揽正挽冠亚军;李思恬获女子双摇第一名(134 次)。
团体项目:男子一代一组合詹洺睿、宁泽凯以226 次获第三名。
然而,比赛暴露出以下问题:
1. 技术层面:部分队员断绳频繁,如刘畅在正挽项目中平均断绳3 - 5次,影响成绩稳定性;手、脚协调性不足导致节奏紊乱。
2. 心理层面:部分学生因紧张出现失误,如个人赛中 30% 的队员开场即中断,未能发挥日常训练水平。
3. 训练衔接层面:参加亚锦赛的陈思佳、张希辰在区级比赛中表现失常,反映出高水平队员训练方案的针对性不足。
对比训练与比赛数据发现,成绩稳定的队员普遍具备以下特征:技术动作规范、心理素质过硬、模拟实战经验丰富。这表明科学训练与心理调适是提升竞赛表现的关键因素。
五、训练与比赛的反思与改进策略
5.1 现存问题总结
1. 训练层面:训练强度与密度不足,高年级高强度训练时间较短,难以满足竞赛需求;个性化方案欠缺,未充分考虑队员个体差异。
2. 竞赛层面:赛前动员形式单一,缺乏心理疏导与压力释放机制;模拟比赛频次低,学生对竞赛规则与紧张氛围适应性不足。
3. 管理层面:队员分层指导不够细致,高水平队员与基础薄弱队员的训练目标区分度不足;心理辅导体系缺失,未能系统培养学生抗压能力。
5.2 改进策略与建议
1. 优化训练方案:
动态调整强度:高年级增加10- 30 秒高强度训练组数,延长3 分钟耐力训练时间至5 分钟;
个性化计划:建立队员档案,根据技术短板制定专项训练(如针对断绳问题开展“无绳空跳 + 慢速带绳”组合训练)。
2. 强化赛前准备:
团队激励:开展“挑战自我”模拟赛,设置奖项增强竞争意识;组织队员分享比赛经验,缓解紧张情绪;
模拟实战:每周安排 1 次全流程模拟比赛,邀请家长、教师担任观众与裁判,营造真实竞赛氛围。
3. 完善管理机制:
分层指导:将校队细分为基础组、提高组、精英组,制定差异化训练目标与考核标准;
心理干预:引入体育心理学教师,开展抗压训练、正念冥想课程,提升学生心理韧性。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科学的分层训练体系与时间规划对提升小学跳绳校队水平具有显著效果。通过基础技能培养、高强度专项训练及体能强化,队员在速度、耐力和技巧方面均取得进步。然而,训练强度不足、心理调适薄弱等问题仍制约竞赛表现。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训练方案,强化模拟实战与心理干预,实现训练与竞赛的高效衔接。
6.2 未来展望
1. 深化体教融合:探索“课程 + 校队 + 社团”三位一体的跳绳发展模式,将校队训练经验推广至日常体育教学;
2. 长期跟踪研究:对改进策略进行为期 1 - 2 年的实践验证,建立动态评估体系,持续优化训练方案;
3. 区域经验推广:联合周边学校成立跳绳联盟,共享资源与经验,推动区域小学跳绳运动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Smith J. High-Intensity Interval Rope Skipping Training for Adolescent Athlete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2018,36(5): 457-465.
[2]田中.青少年跳绳训练的分阶式教学法研究[J]. 日本体育教育,2020,42(3): 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