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韧性的影响
陈永强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引言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往往关乎着每一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只有当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可以应对各个学科带来的学习压力,从而将这些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的去复习巩固所学过的学科知识。而在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体育项目去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让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高中阶段完成对应学科的学习,并且取得令自身满意的成绩。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相对应的学习和复习,使其在未来的高考中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对应的问题,最终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
一、高中生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韧性的意义和价值
体育学科其中包含着诸多的体育项目,而这些竞技类的体育项目又可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竞技心理,使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这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为其放松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而且还有助于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化自身的健康,从而可以保障学生进行高效且愉快地学习。而其中心理韧性就是巩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一点,恰恰体育运动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除此之外,高中体育课堂中的体育项目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联想到体育锻炼中所学到的运动,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高中生体育锻炼中促进心理韧性的策略
(一)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保障学生的基本学习
为了更好地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从而来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使其在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心理素质去进行逐步的攻破。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布置对应的挑战性目标,比如对于篮球运动来说,教师就可以鼓励每一位学生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对投球和命中率做出极高的要求,从而使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分钟命中多少颗球的学习目标,以此来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学习的问题,将强大的心理展现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勇于面对各种问题,从而积极向上地完成对应的学习。
(二)培养积极的自我间对话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在锻炼学生心理韧性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从而可以在自身遇到问题和疑惑时勇于向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思考如何解决,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心理。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间的对话来为学生疏通心里的疑惑,让学生向自己提出疑问,并且通过教师的指导去解决这些疑惑,以此来达到强化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比如在长跑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鼓励,让自己更加努力地去完成长跑的训练。这种自我鼓励的方法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不断地锻炼自身的心理韧性,从而可以在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对应的问题,以此来达到高效学习和复习的学习目标。
(三)模拟比赛场景进行心理训练,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去模拟比赛场景进行心理训练,让学生在这种紧张且刺激的比赛场景中去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此来达到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向上地学习。
在教学体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可以时不时的为学生模拟比赛场景进行心理训练,利用这种紧张且刺激的比赛环境去挖掘学生学习和运动的潜力,同时也在比赛的过程中去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拥有强大的内心,从而可以突破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在高中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自我,最终使自己取得满意的成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当前新高考带来的种种要求和教学发展的背景,具体分析和探讨了高中生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韧性的意义和价值,然后结合课堂的教学情况,提出了三条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为广大高中体育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教师通过运用以上三种具体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在体育课堂中运用各种方式去锻炼和促进学生的心理韧性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对抗各科学习带来的各种压力,以此来保障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取得完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马成亭 .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锻炼兴趣培养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10):24-26.
[2] 洪诗晓. 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J].田径 ,2025,(02):15-17.
[3] 张瑶璐 . 情绪对高中体育生冒险行为的影响:抑制控制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D]. 沈阳体育学院,2023.
[4] 孟祉行 . 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方略 [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9(26):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