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郑智修

博兴县店子镇中学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生活化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生活化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本文将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等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德育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从对生活现象及产生的问题中进行理性思考、判断、分析,以及通过在生活中实践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人格修养和精神涵养,而并非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传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意识培养的目的。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实现从“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中生活化教学是指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教师应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培养。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生活化教学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使其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这课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有关理想方面的内容与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在上课之前可以先为学生讲述一个有关理想方面的故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有可塑性的。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能够遵循这一规律,就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对理想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找出自己在理想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学生通过讲述自己对理想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加深教师对理想教育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能使学生对理想教育产生浓厚兴趣。在讲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可以先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有哪些人在为自己理想奋斗着,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名正在为理想奋斗着的学生或老师,你会怎么做呢?”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现远大理想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另外,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实现远大理想需要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要倾听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讲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并将所学内容应用到课堂中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学生对生命安全进行探讨,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火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视频资源和图片资源向学生展示一些身边常见的危险事件或交通事故等,让学生了解一些遇到危险时应该怎样做。其次,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丰富多彩,增强其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法律在我们身边》这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了解到更多关于法律的知识,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又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图书馆,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明行为习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交通工具展览,通过对交通工具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交通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到的方法是可以在生活中使用和验证的。

三、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这课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律师,为其他同学讲述法律知识。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例如,针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庭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欺凌行为的危害及其法律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校园欺凌进行讨论总结。通过生活化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将抽象的法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更容易发掘事物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进而实质性地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11):250-252.

[2]王红.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 华夏教师,2019,(3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