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情境教学法在乡村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课堂的本土化实践

作者

邓光乾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海棠镇坪坝教学点

一、乡土情境的结构化建构原则:基于乡村儿童经验的情境设计逻辑

乡村低年级识字课堂的情境建构需遵循“生活关联、感官体验、文化浸润”三大原则,将识字教学与乡村儿童的日常经验深度绑定。教师应立足乡村自然环境特点,如以“田间作物”“家禽家畜”“四季农活”为素材创设具象情境,使“禾、麦、牛、犁”等汉字与实物观察形成直接关联;在“春日播种”教学中,可带领学生观察田垄间的麦苗,触摸农具“耙”的形态,通过“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感知强化识字记忆。同时,情境设计需契合乡村文化脉络,如结合端午包粽子习俗,将“粽、叶、绳、灶”等字融入包粽流程的观察与实践中,让汉字学习承载乡土文化记忆;针对乡村儿童具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采用“实物展示 + 动作演示”的情境策略,如教学“挑、担、劈”等动词时,让学生模仿农妇挑水、木匠劈柴的动作,在肌肉记忆中理解字义,避免城市情境中多媒体动画的过度依赖,形成“乡土物象—汉字符号—生活应用”的认知链条。

二、多维教学策略的本土化创新:从自然场景到民俗活动的情境转化路径

乡村识字课堂的情境教学需开发适配乡土环境的多元化策略,构建“自然观察—劳动体验—民俗参与—游戏互动”的教学序列。在自然情境中,可开展“校园植物挂牌识字”活动,学生为教室盆栽、校园果树制作标有汉字的卡片,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识记“株、芽、蕊、果”等字;组织“田野识字课”,在麦田里教学“穗、芒、秆”,在荷塘边认识“莲、藕、蛙”,使汉字成为连接自然认知的桥梁。劳动情境的融入可结合乡村农时,如秋收时节开展“粮食识字大会”,学生通过分拣稻谷、玉米,学习“谷、粱、黍”等汉字,理解“禾”部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整理农家小院”活动中,将“筐、篓、筛、箕”等工具名称与实物操作结合,实现“识字—劳动—生活”的三重目标。民俗情境教学可挖掘乡村节庆资源,如春节写春联时讲解“福、春、联”的结构寓意,中秋做月饼时认识“团、圆、甜”,让汉字学习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此外,创新“乡土游戏识字”,如改编传统“丢沙包”游戏为“字卡接力”,在沙包上缝制汉字卡片,学生边丢边认读“鸡、狗、鸭”等农家动物名称,以游戏化情境提升识字兴趣。

三、在地教学资源的开发路径:低成本高适配的乡土教具与课程创生

针对乡村教育资源有限的特点,情境教学的本土化实践需聚焦低成本、易获取的在地资源开发。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农家常见物品制作识字教具,如用玉米棒切割成“字块拼图”,在玉米粒上粘贴汉字部件组合成“秋、种”等字;收集竹编筛子、木犁模型等农具,在其表面标注对应汉字,构建“农具识字角”;利用田野里的石子、树枝拼摆汉字结构,如用石子摆“山”字的象形结构,用树枝勾勒“水”字的流动形态,将自然材料转化为直观的识字学具。在课程资源创生方面,开发“乡土识字绘本”,以乡村儿童的生活场景为蓝本绘制插图,如“放牛娃与牛”的故事中融入“牧、笛、草”等字,让学生在阅读本土故事中识记汉字;创编“农事儿歌”,将“春耕播种子,夏锄除杂草”等劳动场景转化为押韵儿歌,配合动作表演学习“播、锄、耕”等动词;此外,利用乡村自然景观构建“户外识字课堂”,如在竹林中教学“竹、笋、竿”,在小溪边认识“溪、流、溅”,使整个乡村环境成为可移动的识字教材,弥补乡村学校多媒体设备不足的短板。

四、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本土化构建:基于乡土情境的多元识字能力追踪

乡村识字教学的评价需突破传统纸笔测试,构建融入乡土情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兼顾“汉字认知—生活应用—文化理解”三维目标,如通过“田间识字挑战赛”,让学生在菜地中找出标有“茄、椒、豆”字的蔬菜植株,考查汉字与实物的对应能力;在“农家超市模拟”活动中,学生扮演收银员认读商品标签上的“盐、醋、糖”等字,评估汉字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水平。评价方式采用“情境任务 + 作品分析 + 观察记录”的组合策略,情境任务如设计“乡土文化识字闯关”,设置“辨识农具汉字”“拼贴节气字卡”“诵读农事儿歌”等关卡,在游戏化情境中考查识字量与应用能力;作品分析可收集学生制作的“乡土识字手抄报”“农具字卡集”,分析其对汉字结构与乡土文化的理解深度;观察记录则通过“乡村识字日志”,追踪学生在日常劳动中的汉字使用情况,如是否主动在黑板报书写“值日生”任务中的汉字,是否在给家长的家书中正确运用新学字词。此外,引入“乡土达人”互评机制,让学生评选“田间识字小能手”“农具汉字讲解员”,通过同伴认可强化识字动机,使评价成为融入乡土生活的动态成长记录。

五、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在乡村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课堂的本土化实践,通过扎根乡土生活、激活儿童经验,为解决乡村识字教学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从自然场景中的具象识字到民俗活动中的文化识字,从低成本教具开发到家校协同延伸,本土化情境教学不仅提升了乡村儿童的识字效率,更让汉字学习成为连接乡土文化、培育文化认同的纽带。未来,随着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推进,情境教学的本土化实践可进一步融合乡村数字化资源,如开发基于乡村实景的 AR 识字程序,或结合乡村振兴案例创新识字情境,让识字教学既深植乡土根基,又兼具时代活力,为乡村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乡村小学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