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力
舒楚函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术作为一门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学科,具备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正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
(二)研究意义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提升创造性表达能力,并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的理论基础
(一)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指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或情境,产生多种不同的思维路径和解决方案的过程。它与收敛性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相对,强调思维的广度、灵活性和独特性。
(二)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的关系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关键要素,它能够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创新能力。通过美术课堂中的自由创作活动,学生得以在发散性思维的引导下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
(三)初中学生思维特点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灵活,适合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升创造力。
三、初中美术课堂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策略
(一)多元化主题设计,激发学生创造力
美术课堂应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作欲望。例如,可以通过社会热点、自然现象、文化传统等多元主题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通过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下自由联想与创作,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二)注重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多样化表达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扩展,减少对结果的过度评判。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表达风格,鼓励他们通过不同的材料、形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同一主题下,不同的学生可能会用绘画、雕塑、拼贴等方式进行表达。
(三)开放式提问,激发学生思维广度
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通过开放式提问,如“如果你是画中人物,你会如何与环境互动?”“这幅作品如果运用其他颜色会如何影响整体效果?”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艺术作品,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四)使用多感官刺激,拓展创作思路
在美术课堂中引入多种感官体验,如音乐、气味、触感等,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体验,帮助他们从不同的感官刺激中找到创作灵感。例如,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依据音乐的情感表达绘制相应的作品。
(五)自由创作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自由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而合作交流则能促进思想碰撞与灵感共享。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绘画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协作形成集体作品,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主题“奇幻城市”的发散性思维培养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以“奇幻城市”为主题进行创作,鼓励他们突破常规的建筑形式、城市布局等思维框架,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发散性思维,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城市设计理念。
(二)案例二:与音乐结合的视觉艺术创作
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如古典乐、电子乐等,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情感和节奏进行绘画创作。这一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还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五、实施中的挑战与对策
(一)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挑战
在美术课堂中,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素养、创造力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应针对性地设计分层次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思维训练任务。
(二)教学评价标准的设定
在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美术课堂中,传统的评价标准可能不再适用。教师应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思维广度、创造性表达、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评估。
(三)时间与资源限制
部分学校的美术课堂时间有限,教学资源也较为匮乏,难以完全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线上资源、课外活动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艺术学习体验。
六、结论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在艺术学习中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突破时间与资源的限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罗志刚, 余志强. (2018).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美术教育研究 , (2), 67-69;
2. 邵志芬《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研究》. 中国美术教育 ,2018;3. 高晓红《初中美术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教育研究 ,2019;4. 陈芳《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中小学美术教育,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