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逸趣说理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苏惠萍 林诗涵
武夷山市兴田中心小学 354305
引言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由形象走向抽象、由直观走向逻辑的过渡时期。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在于知识的记忆与运用,更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式、形成逻辑表达能力与理性判断意识。当前,核心素养导向正不断重塑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与内容呈现方式,逸趣说理课堂由此应运而生。该课堂形态强调在趣味引导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多轮推理与语言表达,推动学生从问题提出、过程分析到结果验证的完整数学活动。然而,现有课堂评价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答题结果,忽视了过程的价值与思维的生成,使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失真。为此,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体系,成为当前提升逸趣说理课堂教学质量与育人功能的关键命题。
一、小学数学逸趣说理课堂的理念基础与教学特征
逸趣说理课堂理念建立在“思维驱动 + 趣味唤醒”的教学逻辑上,强调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在表达交流中提升逻辑素养。这一课堂形态融合问题探究、语言组织与逻辑推理,使学生在“说理”中重构数学知识。相比传统“讲授—训练”式教学,逸趣说理课堂更重过程性与生成性,强调启发式引导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与表达欲望。
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理解与语言组织能力,课堂应为其提供参与度高、思维适中、表达充分的学习环境。逸趣说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借助问题情境、交流互动与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表达,推进深度学习。其教学特征表现为强调对话共建、关注推理结构与表达逻辑、融合趣味与严谨性,营造认知挑战与情感驱动共存的氛围。这类课堂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重视思维生成过程,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良好支撑。
二、当前逸趣说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困境
尽管逸趣说理课堂逐渐在教学中得到应用,但其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仍存在脱节。多数学校的评价标准依然聚焦“正确率”“规范性”等终结性指标,忽视学生在思维、表达、交流等方面的动态表现与个体差异。实际教学中,学生所展现的推理能力、语言逻辑、合作姿态等常被教师凭印象评估,缺乏明确标准与系统工具,导致反馈模糊、指导作用不足。
同时,评价内容与结构单一,侧重个体知识结果,忽略课堂互动表现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尤其在逸趣说理课堂这种过程性强的环境中,缺乏实时评价机制与针对性观察工具,使评价难以有效服务教学。教师评价意识与专业支持不足,常将评价视作附属任务,未能形成“评价—反馈—教学调整”的闭环结构。上述问题表明,逸趣说理课堂的有效推进,亟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作支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理念重构路径
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教学评价应摆脱“应试导向”,转向服务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逸趣说理课堂中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应体现其思维路径、表达方式与合作意识等关键素养。理念的重构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从结果转向过程,强调“如何得出”;二是从单一指标转向多元维度,涵盖推理能力、表达逻辑、倾听与交流质量;三是从教师评估走向多主体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评与互评,增强评价的参与感与内化作用。
这一理念的实现,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课堂观察力与反馈意识,能捕捉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变化等方面的细节表现,作为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推动“教学—观察—记录—反思”一体化流程,将评价从终结性测试转向动态生成机制。理念更新与教学行为的协同转化,才能真正推动课堂从形式转向实质生成,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与发展。
四、小学数学逸趣说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首先应明晰评价目标与核心维度。围绕“表达—思维—合作—参与”四大维度,构建具有层级性与发展性的评价框架。在评价方式上,结合课堂观察、表现任务、学习档案、即时反馈等形式,形成多元互补的过程性评价系统。在具体工具设计上,开发结构化观察表、语言表达评分量表、合作表现记录卡等,以增强评价的可执行性与教师操作的便利性。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评价内容前置于教学设计中,使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高度一致。例如,在设计逸趣问题情境时明确关注学生的语言组织方式,在组织合作活动时提前制定行为观察要素,实现教学与评价的同步推进。同时,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教师应及时就学生在推理、表达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个别反馈或小组指导,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中实现自我提升。评价不再是教学的终点,而应成为推动学生反思、引导教学调整、深化课堂生成的重要力量。
五、结论
逸趣说理课堂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其优势在于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格局,通过趣味性与逻辑推理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思维潜能。然而,若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支撑,其教学价值将难以充分发挥。当前评价机制在内容、方式与反馈方面仍存在不足,需从理念、结构与工具层面进行系统优化。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发展为核心、以过程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提升课堂实效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课程改革与达成育人目标的关键保障。未来应持续推动评价与课堂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师生、促进成长与引导反思的桥梁,助力小学数学教学向更精准、高效、全面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敏鹏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 [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7):38-41.
[2] 徐燕 .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N]. 江苏科技报 ,2025-06-02(B04).
[3] 王延涛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J]. 学苑教育 ,2025,(1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