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解码研究
秦海兵
南通市海门证大中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意象教学则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学生生活在一个与古代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时代,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字词解释和诗句翻译,忽视了意象的深入挖掘和文化内涵的阐释,导致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领略其魅力。因此,探索基于文化传承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溯源寻根,深挖意象文化底蕴
古诗词意象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每一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非孤立地存在于诗词的字里行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溯源寻根,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打开古诗词宝库的一把关键钥匙。以《燕歌行并序》为例,诗中虽未直接以“柳”“月”等常见意象表达情感,但其中蕴含的战争意象却有着丰富的文化渊源。在古代,战争是一个永恒且沉重的话题,与之相关的意象众多。如“金鼓”,在古代战争中,金鼓是重要的指挥工具,“金以振肃,鼓以动众”,其声音代表着战斗的号令。从《诗经·邶风·击鼓》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便可看出,早在先秦时期,金鼓就与战争紧密相连。在《燕歌行并序》里,虽未直接提及金鼓,但战争的紧张氛围与金鼓所营造的战场肃杀之气一脉相承。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金鼓意象在古代战争诗词中的演变,从《诗经》到唐诗宋词,金鼓意象如何从单纯的战争工具象征,逐渐融入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对将士命运的感慨等复杂情感。
2 情境创设,活化意象教学场景
古诗词意象往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意象,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活化意象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意象的魅力。《李凭箜篌引》以其奇幻瑰丽的想象和生动形象的意象描写,展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诗中的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意象,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活化意象教学场景。在讲解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精彩的箜篌演奏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快慢。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当音乐激昂时,仿佛看到了“昆山玉碎凤凰叫”的壮观场景,昆仑山的美玉碎裂,凤凰发出清脆的鸣叫,那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当音乐舒缓时,又仿佛置身于“芙蓉泣露香兰笑”的静谧世界,芙蓉在露水中哭泣,香兰在微风中欢笑,充满了柔情与诗意。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意象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李凭、诗人以及诗中出现的各种意象所代表的事物,如昆仑山、凤凰、芙蓉、香兰等。扮演李凭的学生通过演奏乐器(可用其他乐器模拟箜篌音效)来表现音乐,扮演其他角色的学生则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展现意象的特点。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意象与音乐情感、氛围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跨界融合,拓展意象传承路径
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古诗词意象的传承不应局限于语文课堂,而应与其他学科、艺术形式等进行跨界融合,拓展意象传承路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诗词意象。《书愤》是陆游表达爱国情怀的经典之作,诗中的意象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展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语文与美术学科的融合,能够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传承古诗词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书愤》中的意象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意象的内涵,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比如,在描绘“楼船夜雪瓜洲渡”时,要表现出楼船在夜雪中的雄伟姿态,以及瓜洲渡口的寒冷与孤寂;在描绘“铁马秋风大散关”时,要展现出铁马在秋风中奔腾的豪迈,以及大散关的险要地势。通过绘画,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古诗词意象。《书愤》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局势以及战争情况,让学生明白陆游笔下的意象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比如,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瓜洲渡和大散关在当时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南宋与金朝之间的战争纷争。这样,学生在理解《书愤》中的意象时,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综上所述,古诗词意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古诗词意象教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溯源寻根、深挖意象文化底蕴,学生能够了解意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情境创设、活化意象教学场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意象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通过跨界融合、拓展意象传承路径,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诗词意象,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子晗 , 赵妍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究 [J]. 汉字文化 , 2025,(11): 178-180.
[2] 郭嘉婧. 高中语文“虚拟现实 + 古诗词”沉浸式教学策略探究[J].汉字文化 , 2025,(10): 119-121.
[3] 张敏 , 王钢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J]. 汉字文化 , 2025,(10):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