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融合英文绘本与新教材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实践探究

作者

王龙秀

武平县十方中心学校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阅读素养”的强调,小学英语教学正从“语言知识灌输”转向“核心素养培育”。新教材虽以主题单元重构内容体系,但受限于篇幅与文本类型,难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英文绘本凭借其语言简洁性、情节趣味性及文化多元性,成为教材的有效补充资源。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绘本与教材割裂”“阅读活动浅层化”等问题,导致资源整合效益低下。

一、融合英文绘本与新教材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意义

(一)丰富语言输入,夯实阅读基础

新教材受篇幅限制,语言输入类型较单一,而英文绘本以生动故事、多样句式和丰富词汇弥补了这一不足。例如,在教材“颜色”主题单元中融入《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学生通过重复句式与押韵韵律强化语言节奏感,积累颜色、动物等主题词汇。绘本的图画与文字结合,降低理解难度,尤其适合乡村学生或基础薄弱者。长期融合教学可拓宽学生语言接触面,提升词汇量与句式敏感度,为深度阅读奠定基础。

(二)深化文化理解,培养全球视野

新教材虽涉及跨文化内容,但绘本能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文化差异。例如,教材“节日”单元可搭配《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学生通过绘本了解西方圣诞习俗,对比教材中“春节”主题,理解文化共性与差异。绘本中的节日氛围插图、家庭互动场景,能直观传递文化内涵,避免单纯文字讲解的抽象性。此类融合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全球化时代需求。

(三)激发阅读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绘本的趣味性故事与艺术化表达能激发学生阅读动机,而教材的系统性框架则引导深度思考。例如,教材“友谊”单元结合《Frog andToad》系列绘本,学生通过角色互动情节理解友谊内涵,再借助教材中的讨论问题(如“如何解决朋友间的矛盾?”)展开批判性思考。绘本的开放性结局(如《The Giving Tree》的道德争议)可引发学生辩论,教材则提供分析框架,二者结合实现“感性体验—理性升华”的思维进阶,培养高阶阅读能力。

二、融合英文绘本与新教材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主题引领式融合,拓展教材内容深度

以新教材单元主题为核心,通过精选匹配绘本实现主题意义的纵深拓展,是突破教材内容局限的有效策略。以译林版四年级“Weather”单元为例,教材以邮件形式呈现澳大利亚圣诞节的反季天气现象,但仅停留于气候描述,缺乏对季节特征的系统对比。教师可引入绘本《How Do You Know It's Winter?》,以四季变化为主线,通过小动物感知季节的拟人化故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季节特征描述素材。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邮件中的气候关键词(如“hotChristmas”“sunny beach”),再通过绘本插图与文字对比不同季节的典型特征(如“snowflakes”“falling leaves”),并设计“四季卡片制作”活动:学生需用英语描述各季节的天气、活动与情感体验,并配以手绘插图。此策略通过“教材—绘本”双文本联动,帮助学生构建“气候—活动—情感”的知识网络,提升信息整合与迁移能力,同时为后续写作(如撰写“My Favorite Season”短文)积累语言素材。

(二)分层任务驱动,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设计三级任务,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路径。以 PEP 五年级“Work quietly!”单元为例,教材聚焦公共场所行为规范,但任务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可引入绘本《Can I Play with You?》,通过大象礼貌请求加入游戏的故事,为学生提供“礼貌用语”的情境化范例。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三级任务:基础任务要求基础薄弱学生复述绘本中大象的对话(如“Can I play with you, please?”),巩固“CanI...?”句型;拓展任务需中等水平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礼貌用语解决冲突”,并结合教材中的规则表达(如“Keep your voice down.”)提出具体建议;挑战任务则鼓励学优生创编新故事,设计公共场所标识(如图书馆“Silence Zone”),并运用所学句型撰写说明性文字。

(三)跨学科实践,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跨学科整合是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以牛津上海版一年级“In the zoo”单元为例,教材侧重动物词汇学习,但缺乏对动物特征的深度探索。教师可引入绘本《Brown Bear, BrownBear, What Do You See?》,通过重复句式与色彩鲜明的动物形象,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与视觉感知的双重支持。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动物观察日记”跨学科任务:学生需用英语记录校园或动物园中观察到的动物(如“I see a yellow duck.”),并绘制插图;同时结合科学课知识,用绘本中的颜色词汇(如“red”“blue”)描述动物特征(如“Theflamingo has pink feathers.”),或通过艺术课创作动物黏土模型并标注英文名称。此策略将语言学习与科学观察、艺术表达相结合,既巩固了动物词汇与句型,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与跨学科思维。

(四)文化对比教学,增强跨文化意识

文化对比是培养全球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策略。以六年级“Chinese New Year”单元为例,教材虽提及春节习俗,但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教师可引入绘本《Monster Nian》,通过“年兽”传说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背后的驱邪祈福意义。教学时,教师可分三步推进: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并讨论“年兽”的象征意义;其次,对比西方圣诞节中的“圣诞老人”“礼物交换”等元素,分析中西方节日在价值观(如家庭团聚vs. 礼物分享)、仪式行为(如守岁 vs. 装饰圣诞树)等方面的差异;最后,设计“文化对比海报”任务,要求学生用英语以图文形式呈现中西方节日的异同点(如“Chinese New Year: Red lanterns symbolize goodluck. Christmas: Santa Claus brings gifts.”)。

结语

融合英文绘本与新教材的英语阅读教学,是破解传统课堂“语言输入单一、文化体验浅表、思维发展受限”难题的有效路径。通过主题引领、分层任务、跨学科实践与文化对比四大策略,教师能将绘本的趣味性、情境性与新教材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机结合,为学生搭建“语言—文化—思维”三位一体的阅读成长阶梯。

参考文献

[1] 杨雪姣 .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J]. 基础教育参考 ,2025,(24):51-53.

[2] 卞金华 . 建构学生人文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J]. 基础外语教育 ,2023,19(05):55-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