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标视角下小学语文教材资源开发与课堂互动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陈梓健 夏明敏

武夷山市兴田中心小学354305

引言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启蒙的基础课程,五六年级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过渡期,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资源为支撑的教学结构。当前教学实践中,教材资源开发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文本、轻语境的问题,教学互动方式单一,课堂结构趋于固化,难以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语文教材资源开发路径与课堂互动优化策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教材与教学实际,从资源整合、互动模式与教学效能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力求为一线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改进方向。

一、小学语文教材资源开发的现实基础与目标定位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在结构编排、内容选材与文本类型上已体现出新课标倡导的育人导向与素养结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较为被动,教师多局限于课文知识的讲授,对教材中的情境、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深层资源关注不足,导致教学缺乏应有的开放性与探究性。五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语言积累与初步抽象思维能力,教材中的文学性与思辨性资源正是激发其认知与表达能力的重要依托,因此教材资源开发应由静态文本向动态系统转变。

教材资源的开发不仅包括对课文本体的解读,还应延伸至教材编者意图、单元逻辑、练习安排等层面,统筹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契合度。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地域文化背景与生活情境,构建更具生成性与开放性的教学体系。以教材为基点建立“文本—活动—思维”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型,能够实现从知识讲解向能力提升的教学转化,更有效支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

二、五六年级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典型问题与成因分析

课堂互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教学关系和课堂活力的关键环节。但在实践中,互动常表现为“问答型”形式的重复,缺乏真正的思维碰撞与语言输出。以部编版五年级《将相和》为例,某次课堂中教师共提问 13 次,其中 9 次为“齐王是什么反应”“蔺相如怎么做的”等事实性问题,仅 2 次触及人物动机与写作意图,学生回应多为简短复述或“是”“不是”之类的答语,互动平均持续时间不足 12 秒。这种“浅提快答”模式虽形式上活跃,但缺少内容深度与表达空间,难以支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五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表达与思考能力,单一互动模式限制了其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师提问多集中于课文内容回顾,较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蕴、表达方式或价值观,导致课堂缺乏探究性。造成互动教学低效的原因,一是教学设计目标不清晰,缺乏基于文本与学情的互动安排;二是评判机制片面,仅看发言频率与正误,忽视思维与表达质量。此外,部分课堂管理方式压制学生行为,评价机制影响表达积极性,进一步削弱互动实效。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互动本质的认识不足与教学方式的滞后,需通过系统优化策略加以改进。

三、新课标导向下的教材资源整合与教学内容创新路径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起点,其资源的再整合应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新课标背景下,教材资源不再是固定的教学终点,而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构建知识体系与表达思维的重要媒介。通过深化教材内容的多维解读,教师可将语言知识、文化意义与生活现实融合,设计出更具思辨性与情境感的教学内容。资源整合应体现从“教材使用”向“教材再构”的转向,鼓励教师基于教材重组内容、设计问题,强化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动

态联系。

教学内容的创新应打破教材编排的线性逻辑,构建单元主题引领下的任务群式教学结构,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协同达成。五六年级语文教学可借助文本间的横向关联与跨学科元素的纵向链接,形成主题阅读、专题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模块,使课堂内容更具整体性与系统性。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激活教材的生成潜力,通过精读文本、设问驱动、表达训练等方式,推动教学从表层信息传递向深层思维建构转化,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本质。

四、提升课堂互动教学质量的策略构建与实践机制

互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学观念、流程与行为的整体优化。教师应确立“教学即交往”的理念,将互动视为师生共建知识、生成意义的过程,而非形式任务。在教学流程中,应以互动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合理安排讨论、表达与合作,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整合认知并生成语言成果。互动任务需紧扣教学目标与文本特征,避免空泛提问与表层交流,确保互动具有实效与深度。

不同文本类型对互动任务设计有不同要求。记叙文可围绕人物行为与情节发展设置“动机—选择—结果”问题链,引导学生角色代入与情境推演,如《凡卡》中设置“凡卡为何选择写信”“写信前他经历了什么”等连环问题;说明文更适合“结构—概念—应用”的引导,如《奇妙的材料》可设计“液体金属的特性与应用”等递进式问题。任务设计应体现层次与启发,由表及里,推动学生从知识获取走向思维建构。

实践机制方面,应加强教师的任务设计能力和学生思维状态观察力,同时构建以互动为核心的课堂评价机制,将语言组织、逻辑表达等纳入反馈体系,提升评价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借助语文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也能拓展互动形式与载体,提升课堂开放度与参与度。系统推进上述策略,不仅优化教学流程,也提升学生在真实语境下的语文运用能力,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的深度融合。

五、结论

小学语文教材资源的深入开发与课堂互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落实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尤其在五六年级阶段,教师应基于教材结构与学生需求,挖掘资源价值,构建以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机制,推动教学从形式规范走向内涵优化。教材资源整合不应停留在内容选取与讲解,而应延伸至单元重组与情境构建;课堂互动也需突破“浅提问—单一答”模式,转向任务驱动与协作表达的开放交往结构。通过资源重构与互动优化的双向推进,不仅能提升课堂效益,也能更有效实现语文学科在知识、能力、思维与审美等方面的整合育人目标。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应深化教材资源开发的系统理解与互动教学的专业建构,为学生语言成长和人格发展提供更适切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谭素梅 , 张瑞 .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 [C]// 教育理论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 2024:1-4.

[2] 田菊花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探究 [C]//教育理论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2024:1-5.

[3] 李兵 . 新课标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策略研究 [C]//第二届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5:1-5.

本文系 2024 年度武夷山市立项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材深度应用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wysjxxj2024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