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中职班级管理中柔性管理策略实施难点分析

作者

李华

重庆市农业学校 重庆 400000

引言

中职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柔性管理注重人本理念,注重对学生个性和情感需求的尊重,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着个体差异显著,师生交流不畅,制度缺乏弹性等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对柔性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

一、柔性管理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柔性管理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和满足情感需求以激发内在动力。区别于刚性管理中的制度约束,柔性管理强调从心理、行为规律入手,通过非强制方式把组织目标落实到员工自觉行动中。如通过个性化职业规划,情感关怀来提升员工归属感与主动性[1]。这一思想对于中职班级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比较敏感,渴望被认可,柔性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逆反心理的产生,促使他们自我约束。

(二)灵活应变的管理方式

柔性管理注重动态调整策略,适应复杂的环境。它的核心在于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与分权机制对内外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2]。例如,中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调整管理手段:对自律性差的学生赋予责任角色,对心理敏感者提供情感支持。这一灵活性也反映到了决策过程上,用“满意准则”取代了传统的“最优化准则”, 使其能够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做出弹性的决策。但灵活应变并不随意,它是建立在不断观察、预判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管理闭环。

(三)沟通与激励的主导手段

柔性管理用双向沟通、正向激励代替单向命令,并通过构建信任关系来达到提高管理效能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渠道交流,突破师生层级的藩篱,保证对真实需求的捕获。差异化激励,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设计出适合学生高层次需求的奖励机制比如技能竞赛机会和公开表彰。研究显示柔性管理具有更为持久的激励效果,因为柔性管理通过对情感与价值认同的满足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3]。但是要注意沟通和激励需要和适度的刚性规范相结合,以免走入“无原则包容”的歧途。

二、柔性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个体差异导致管理难度大

中职学生学习的多样性特点,使柔性管理个性化原则受到了严重挑战。学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5-19 岁之间,他们心理上比较敏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并且情感上存在明显的波动。学生的学习基础,家庭背景以及职业志向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给班主任制定普适性的管理策略带来了一定困难。一些学生由于学业挫败而产生自卑心理并在柔性管理正向引导方面反应迟钝,学校短期量化成果评估需求则进一步激化了这一矛盾,迫使班主任处于个性化关怀和效率目标之间的困境。

(二)师生沟通不畅影响管理效果

柔性管理主要依靠双向沟通来构建信任,然而在实践中师生互动往往会出现结构性障碍。研究表明,超过 60% 的中职学生由于心理障碍或对权威的恐惧,不太愿意向班主任公开他们的真实感受。从教育者的视角出发,有些班主任依然维持着 " 高姿态 " 的交流方式,在倾听和共情方面显得不够耐心,甚至把学生的反馈看作是对管理权威的一种挑战。沟通渠道单一化的现象也同样严重,大多数班主任仅仅依靠班会这种形式的场合进行沟通,而忽略了社交媒体这种非正式互动场景,造成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失真的现象。

(三)柔性管理与纪律要求难以平衡

柔性管理所具有的弹性特征和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纪律刚性之间具有内在张力。中职学校实训课程占比高,对操作规范和安全纪律有严格要求,但部分教师将 " 柔性 " 误解为放任,导致迟到早退、设备违规操作等现象增加。学校的评价体系主要还是停留在出勤率和违纪率这样的硬性指标上,倒逼班主任回归刚性手段来达到标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价值观冲突:柔性管理倡导的自主性与企业用人标准强调的服从性形成对立,如某校合作企业因学生" 过分注重个性表达" 而质疑培养质量,体现了当前教育目标和柔性管理理念兼容并包的困境。

三、柔性管理实施的优化对策

(一)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与沟通能力

柔性管理能否有效开展,首先取决于班主任专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研究显示,有心理学基础、掌握非暴力沟通技能的班主任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降低管理冲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经常举办“倾听技巧”“冲突调解”的专题培训来帮助班主任把握柔性化的批评方式,以免因为语言暴力而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搭建班主任经验分享平台,推动柔性管理策略多样化累积。比如某学校以“周记批注”的形式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班主任将个性化的指导融入批阅之中,使得管理更有针对性。

(二)构建家校协同管理机制

家校协同为弥补柔性管理的局限性提供了重点支持。实践证明,家校职责分工的明确性可以避免管理目标的矛盾。学校可以通过三级家委会制度,整合家长资源并定期开展“家长沙龙”或者“职业分享课上”, 不仅强化了家长对于柔性管理的认同感,也给学生带来了多元成长视角。如合肥一六八中学制定了“父母成长课程”, 以专家讲座、亲子互动活动等形式帮助父母了解柔性管理核心理念。使用数字化平台进行实时沟通解决了传统家长将存在的效率低下,反馈落后等问题。

(三)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

柔性管理需要打破单一量化评价体系和多元动态考核框架。可以借鉴企业柔性管理的“KPI 差异化考评等”, 在考评中加入学生参与度和创新贡献这两个软性指标。比如推行“实行成长积分制”, 把课堂表现和社会实践变成可以积累的分数,换取实训机会或者荣誉奖励以激发内生动力。激励层面上,需要结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进行分层激励设计: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注重归属感的培育,为优秀学生的高阶发展提供机会。引入“学生自评加互评”机制,通过民主评议增强评价客观性,避免班主任主观偏差。

总结

将柔性管理引入中职班级管理,需要兼顾人文关怀和制度约束。从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建构家校协同机制以及创新评价体系等方面可以有效回应学生多样性和沟通障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山妹 , 梁培峰 . 柔性管理模式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J]. 华夏教师 , 2023(17):33-35.

[2] 高杨帆 . 柔性管理模式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 2024(21):99-100.

[3] 齐惠琴 . 中学班级管理中柔性管理模式研究 [J]. 学周刊 ,2024(12):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