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课例研究
陈煜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
引言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基础性特点的学科,它的强大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始终贯穿于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然成为了当前时期的关键目标。数学核心素养中主要涵盖了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多元方面,对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当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对此,教师就要着力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身的探究学习策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方向
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之小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将抽象知识与生活实际或学生的认知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也可以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得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就能为学生创设“文具店购物”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出文具店的场景图,之后标出钢笔的价格是 5.6 元、笔记本的价格是 3.2 元、橡皮价格是 0.5 元等,之后对学生提出问题:“小明要买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一共要花多少钱?”“小红买了一块橡皮,她付了 1 元,应找回多少钱呢?”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从而有效地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引导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中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而学生在探究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活动进一步地探索数学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材《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然后为学生出示一些长度接近 1 厘米但又不足 1 厘米的物体,如硬币的厚度、身份证的厚度等,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如何才能准确地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为学生提供直尺、硬币等学具,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以发现 1 厘米中间的小刻度。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测量就会发现这些小刻度代表的长度单位是毫米,进而探究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在认识分米时,教师能够让学生思考测量课桌的长度用厘米或米是否合适,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并且使学生通过测量活动探究分米与厘米、米的关系,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2]。
三、组织合作学习,拓展探究深度
组织合作学习是拓展探究学习深度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同伴之间互相分享想法与交流思路,进而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时候,教师就能先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再为每个小组提供若干个面积为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之后要求小组成员合作用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最终记录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然后观察对比数据探究出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讨论与动手操作,有的小组会在摆小正方形时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有的小组会通过计算小正方形的数量得出同样的结论等等。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会在合作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合作,从而有效地拓展探究学习的深度。
结束语
伴随着当前新时代教育格局的深刻变革,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以及组织合作探究等路径,以探究学习为导向,为学生创设多元丰富的学习体验,进而有效地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筑牢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谢德待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策略探索 [J]. 读 写算 , 2025,(03): 91-93.
[2] 吴丽萍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探究式学习策略研究[J]. 教师 , 2025,(03):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