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教材的高中课前思政教育策略
刘涛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 云南省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开远市 661600
一、基于语文教材的高中课前思政教育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 因此 ,在这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 ,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道德教育资源 , 将思政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 , 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青年。基于语文教材的高中课前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高中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1]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基于语文教材的高中课前思政教育路径
(一)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本就是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也是新时代语文教学重要目标。身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做好思政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在课程实践期间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这能进一步丰富语文教学课堂,也能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心及认同感,从而有效落实思政教育。纵观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即可发现,其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古文及古典名著,这些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即可借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来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其背后内涵及深意,从而真正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离骚》《苏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作品中能够发现主人公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赤忱,具有较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以此来作为契机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而《师说》《劝学》等教学内容则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敏学好问的价值观;此外还有《论语》中的“孝”等等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及思想,教师可以借此来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有效实现课前思政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
(二)研读教材内容、深挖思政元素
研读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以“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四大思政目标为依托,可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不胜枚举。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把树立学生理想信念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对个人命运的重大的影响,指引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树立个人理想。部编版第三单元《短歌行》《归园田居》两篇诗文,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就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理想信念进行培养,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角逐,曹操统一天下的宏伟理想是顺应了天下大势;东晋政治黑暗,陶渊明选择归隐是保全自身的个人选择,也是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毛泽东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以《沁园春·长沙》一诗传递出以天下为己任,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林觉民在艰难的革命岁月中,《与妻书》中的“吾充吾爱汝之心,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树立为天下人谋福祉的理想信念;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防力量薄弱,邓稼先的理想是研发原子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业发展缓慢,袁隆平的理想是培育杂交水稻。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个人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与时代同频共振。[2]
2. 加强文化自信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并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如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结合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仁爱精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从而认识文化自信;从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在对比性的阅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理解文化自信;同时,在世界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如西方文化崇尚个体本位,表现为个人的抗争精神,如《老人与海》,而中国文学强调家国一体的观念,表现强烈的民族团结、奉献牺牲精神,在这家国一体的文化根源下,中华文明得以生息,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文明的国家,在这样的对比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借助实践性活动推进思政教育结合
在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当代学生因为一直备受宠爱及呵护,在学习及生活中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集体观念较为淡薄,遇到问题及困境时容易产生挫败感,缺少坚忍不拔的品质及敢于斗争的积极态度。针对这一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可为学生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来实现教学模式革新,同时还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性活动中接受思政教育,有效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深化学生道德体验及感悟,从而真正提升课前思政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效果。[3]
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空余时间阅读,而且在阅读之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角色来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分析他们究竟为什么能够在乱世中获得成功?我们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如果想要成功应当学习他们身上什么样的品质?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后阅读、拓展交流活动中实践分析与互动,深化学生感知的同时让学生学习他们身上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的品质,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课前思政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在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有效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及能力,从而最大程度提升高中课前思政教学实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 , 课前思政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 , 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新要求 , 也是落实思政教育的全新渠道 , 能够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 这样就能将智育与育人有效结合在一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 ,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一定要准确认识课前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 深挖语文教材思政元素、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来有效促进两者结合 , 从而真正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一漪 .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语文课程思政评价探讨——以县域高中为例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4(7):37-39.
[2] 范金傲 , 高春燕 .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思政元素 [J]. 教书育人 : 教师新概念 , 2021(12):2.
[3] 孙宏 . 增强课程育人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中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与方法[J]. 天津教育,2023(3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