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马菊春
泸西县白水镇巨木小学
新课标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课程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通过利用科学知识来探究和分析身边的新鲜事物,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养成正确的科学学习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其后续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小学科学教育现存问题
(一)课程实施体系不健全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将实验探究环节简化为口头讲解,导致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被压缩,部分学生仍混淆相近的科学概念,需花费额外时间纠正 [1]。同时实践教学过程中,跨学段教研合作薄弱,小学科学教师缺乏联合备课机制,对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工程实践”等跨学段素养要求理解不一致,影响了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评价体系导向偏差
传统教育理念下,标准化试题僵化,考试题目多考查记忆性知识,缺乏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高阶考查。教师虽要求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但多关注结果正确性,忽视对猜想、设计、反思等过程的评价。评价时忽视表现性评价工作落实,学生课堂提问、小组合作、实验改进等过程性表现未纳入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学生自身能力十分不利。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有效措施
(一)构建趣味性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许多科学知识内容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习过程出现卡顿。教师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性化因素,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进而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2]。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宇宙”单元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科学知识直观地给学生呈现出来,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应用情境教学和游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而构建趣味性互动课堂,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构建实验情境,引导学生科学思维
科学知识学习要结合客观事实的验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科学高效地调整教学方法,让科学课堂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物质的变化”单元知识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不同的器具,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知识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科学解决方法,进而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以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规律,构建科学知识体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如今新课改的背景下 , 教师在对学生教学时 , 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积极为学生学习在课堂中组织教学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借助科学实验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对教师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是科学素养培养的核心载体,需通过优化配置与专业能力提升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 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构建更加高效的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 ,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校优化师资配置,对兼职教师实行“任课相对集中”制度,避免频繁轮岗导致课程断层。例如,某学校规定兼职教师需通过科学教育专项考核,合格后方可任教,并建立“专职教师 + 兼职骨干”的师徒结对机制,落实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政策等措施,完善师资团队建设。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 ,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科学的核心素质 , 帮助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中得到全面的提高与成长,新理念下评价体系需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建立“三维一体”的评价框架,教师通过建立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利用“科学云平台”上传电子档案,支持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实时查看与评价。例如,某平台提供“实验视频回放”“探究过程时间轴”等功能,便于追溯学生思维发展。同时开展多元主体评价,落实学生自评与互评,针对档案袋内容撰写个性化评语,提出改进建议,并纳入学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结束语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探究科学教学优化具体措施,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趣味性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雅珍 . 理性挖掘 灵性捕捉——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J]. 新课程 ( 上 ), 2010,000(003):53-54.
[2] 普琼 .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J]. 传奇故事 ,2024(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