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思政育人新范式
杨润华
重庆市兼善中学 400715
在当今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深厚家国情怀和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不仅是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开展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然而,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在思政育人方面存在诸多局限,如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教学方式生硬等。因此,积极探索并解锁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思政育人新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育人理念模糊
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将教学重点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应试能力的培养,未能将思政育人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挖掘课文思政元素的意识,导致语文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思政元素挖掘表面化
虽然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往往停留在表面。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仅简单提及诗人的爱国情感,而未深入剖析爱国情感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对当代学生的启示,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其中的思政价值。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传统语文课堂思政育人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述课文中的思政内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思政育人效果不佳。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侧重于对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成绩的考核,对思政育人成果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
二、初中语文课堂思政育人新范式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思政理论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初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天然的土壤。通过语文课堂开展思政育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在初中语文课堂思政育人新范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主动挖掘课文中的思政元素,构建自己对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理解。
三、解锁初中语文课堂思政育人新范式的实践策略
(一)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明确思政育人方向
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将思政育人目标与语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结合,制定全面、系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时,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敬业精神融入教学目标,使思政育人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二)深度整合教学内容,挖掘课文思政内涵
梳理教材课文思政元素: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系统梳理,按照家国情怀、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等主题,分类整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课文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散步》《荷叶·母亲》等课文蕴含着深厚的亲情与责任意识。
结合时代背景深化思政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下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思政内涵。例如,在讲解《最后一次讲演》时,不仅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还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育人效果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如在学习《社戏》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乡村淳朴民风的赞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项目式学习法:开展以思政育人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例如,组织学生开展 “探寻家乡红色文化” 项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采访等方式,收集家乡的红色故事和革命历史,并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和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还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了爱国情怀。
辩论与研讨法:针对课文中具有争议性或现实意义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研讨。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时,引导学生就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生命与道义的关系” 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和研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四)完善评价体系,保障思政育人质量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在语文课堂思政育人方面的学习成果。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应涵盖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发展等方面。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在项目式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为思政育人提供反馈,促进教学改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通过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深度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实践策略,能够将思政育人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持续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思政育人新范式,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启勋. “课程思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以《孔乙己》为例 [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
[2] 申娜 .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初中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之道 [J]. 山西教育,2024.
[3] 张裕聪 . 课程思政理念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教育科学,2024.
[4] 李美慧 .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以《苏州园林》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2024.
[5] 张婧怡. 初中语文教学中 “课程思政元素” 的实施路径研究 [D].喀什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