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张雪
宜宾市翠屏区棠湖学校 644000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其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文化包容与理解能力,为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仍存在重视不足、方法单一等问题,亟需系统性的策略研究。
一、小学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小学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是夯实语言学习根基与塑造文化品格的双重需求。对于正处于语言学习黄金期的小学生而言,其认知结构尚未定型,在英语词汇记忆、句式模仿过程中,实则已无意识地踏入跨文化认知的启蒙阶段。倘若缺乏文化意识的系统引导,学生极易将母语文化思维生硬套用于英语学习,不仅会造成语言表达的僵化、词不达意,更会引发文化理解上的偏差与误解。而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意识,一方面能辅助学生精准掌握英语语言规则背后的文化逻辑,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语法的使用情境,深化语言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在文化认知的碰撞与交融中,帮助学生建立客观看待文化差异的思维模式,避免陷入民族中心主义的狭隘视角,培养尊重与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为其成长为具有文化自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跨文化元素挖掘
2.1 教材文本的文化内涵解读
小学英语教材蕴含丰富的跨文化元素,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资源。以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教材中的对话、故事等文本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社交礼仪等多方面文化知识。在解读教材文本时,教师需深入剖析其中的文化内涵,挖掘隐藏的文化信息。如在《My room》相关内容中,通过对房间布局、物品陈设等描述,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家庭居住文化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居住空间的使用习惯与审美观念。教师还可结合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关键词,如西方节日“Christmas”“Thanks giving”等,拓展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及背后的文化意义,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和吸收多元文化。
2.2 文化元素与语言知识的融合
将文化元素与语言知识紧密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词汇教学中,讲解单词的文化含义,如“dragon”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寓意,帮助学生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误解。在语法教学中,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分析语法规则的使用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传达的文化情感与价值观。
以《A phone call》为例,通过分析对话中人物的问候方式、交流习惯等,让学生感受中西方电话沟通礼仪的差异,同时掌握相关语言表达,实现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
三、小学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3.1 情境创设与体验式教学
情境创设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英语国家的生活场景、文化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文化氛围;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英语国家的社交场景,如购物、问路、聚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与行为规范。在学习《My room》时,可创设“参观西方家庭房间”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主人与客人,用英语介绍房间布局与物品,在互动中加深对西方居住文化的理解,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3.2 文化对比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文化对比能帮助学生清晰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异同,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学习节日文化时,将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进行对比,从节日时间、庆祝方式、文化寓意等方面展开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对团圆、祝福等情感的表达方式差异。在学习《A phonecall》相关内容时,对比中西方电话沟通中对称呼、问候语、结束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避免文化偏见,提升跨文化意识与批判性思维水平。
四、结语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是塑造学生全球视野的关键环节。通过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创新教学策略,学生得以在语言学习中感知多元文化魅力,提升文化敏感度与包容力。这不仅契合课程标准要求,更是全球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诉求。展望未来,小学英语教育应持续探索跨文化意识培养新路径,推动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理解力的世界公民。
参考文献
[1] 林玉洁 .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 ,2021.
[2] 窦春燕 .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S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