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结合,首课思政要旨
王丽娜
宁阳县实验中学 271400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市教体局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首课思政负责制,这一举措为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指明了方向。本文以课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首课思政在育人实效方面的表现,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教”与“育”的有机结合,发挥首课思政的最大价值。
一、育人性: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作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肩负着重大使命。推进“首课负责制”,正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提升首课的实施水平和育人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立下远大志向,成为奋斗者,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课例中,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紧密对应思政教育育人点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教育。从单元教学的宏观角度出发,将主题定位为整堂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科性: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首课思政课程应遵循“(1 + 1)+X”的首课课程体系理念,强调恰当结合学科教学点,充分体现学科特征,绝不能为了思政教育而弱化学科性,将所有首课都上成纯粹的思政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达成形式上的育人目的,花费大量精力设置各种新点子、新花样,但这些往往只是表面功夫,导致教学形式化、表面化。他们忽视了学生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首课思政的本质是以学科课程为载体,实现育人效果和学科教育的双赢。《最后一次讲演》课例深刻认识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从课文中深入挖掘学科课程中显性或隐性的育人资源。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本身就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演讲词,具有极高的语文学习价值。教师直接从闻一多本人的事迹出发,将对其事迹的介绍与对演讲词的语文知识讲解紧密结合。在讲解演讲词的语言特色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闻一多先生如何运用激昂的言辞、强烈的反问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更让他们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和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巧妙地将思政育人和学科素养培育合二为一。此外,科学设计首课具体教学内容至关重要。教学内容不仅要具备系统广博性和连贯性,还要突出教育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符合新课标要求。在《最后一次讲演》课例中,教师结合当下社会对爱国精神和正义的追求,引导学生思考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通过让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使教学内容既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与时代紧密相连。
三、娱教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育人目标
首课思政安排在全天的第一节课的前几分钟,这短短几分钟的教学效果,很可能会影响学生一整天的学习状态。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着重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避免填鸭式教育。填鸭式教育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教师需要用心设计教学活动,深入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育人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比如在《最后一次讲演》课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课程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入演讲之境”,以生动的语言和情境描述,将学生带入到闻一多先生演讲的历史场景中。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快速入情入境。同时,教师充分挖掘各种语文资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演讲词的内涵和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形象地把握闻一多先生的伟大形象,更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分析文本结构、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等。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课例反思与改进
首课课例始终坚持情境教学、以生为本,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现代教学思想渗透其中,育人效果显著。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第一,课例时长控制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当前的课例时长稍显过长,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进而影响育人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更加注重精简,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完成。要减少冗长的讲解和重复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高效。第二,学生反馈机制的建立和运用也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这些方式,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持续改进与优化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教育是一个不断改进和优化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记录下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教师能够逐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五、结语
首课课例在育人实效方面进行了积极且有效的探索。其通过注重育人性,筑牢了学生的思想根基;突出学科性,实现了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强调娱教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育人效果。当然,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首课思政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让“教”与“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首课思政的育人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在首课思政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每一堂首课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