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陇原地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调研

作者

魏敏

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101

引言

伴随红色文化受关注及市场需求增长,全国红色旅游蓬勃发展。陇原地区作为重要革命区域,太白起义等历史事件、陕甘革命根据地等资源,使其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意义重大,加之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提升,研究该地区红色文旅现状极具现实价值[1]。

研究陇原红色文化旅游,在文化上,可挖掘传承红色资源与革命精神;经济方面,带动产业、创造就业、吸引投资;社会影响上,发挥教育功能、激发爱国热情、促进文化交流;理论层面,能填补陇原地区红色文旅系统性研究空白,丰富区域研究理论体系,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全面发展。

一、陇原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陇原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历史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甘肃共产党人发动太白起义等武装斗争,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与陕北根据地连成陕甘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落脚点。红军长征期间,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哈达铺会议确定进军方向,腊子口战役打开北上通道。抗日战争时期,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等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兰州战役加速西北解放[2]。

这些历史事件孕育了丰富红色文化内涵:长征精神体现为勇往直前、团结统一;南梁精神核心是 “面向群众、坚守信念”;西路军精神展现坚定信念与牺牲精神。资源以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等为核心,形成陇中、陇东、陇南集中分布格局,特点是历史厚重,串联新民主主义革命关键节点,是中国革命实物见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平台,兼具文化传承、经济带动与社会教育多元价值[3]。

二、陇原地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产品同质化与单一化

陇原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产品面临同质化与单一化困境。景区多依托革命遗址开发传统参观项目,陈列内容相似,对本地红色文化独特内涵挖掘不深,展示红军长征历史时,常局限于常见文物,忽略当地特色历史与英雄事迹,难以展现地域文化魅力。展示形式以静态陈列为主,缺乏创新互动,与井冈山实景演出、延安红色街区等融合现代技术与多元业态的成功案例相比,竞争力不足。

产品结构上,观光项目占主导,参与性、体验性内容匮乏。即便部分景区推出 “重走红军路” 等体验项目,也存在设计粗糙、未融入精神内涵的问题,且设施陈旧、安全保障不足,游客体验差。在旅游需求个性化、体验化趋势下,陇原红色旅游亟需突破同质化,强化差异化开发,丰富体验项目深度,完善服务配套,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品牌影响力不足

陇原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存在全国知名度、美誉度与市场影响力不足的问题。虽拥有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等优质资源,但全国认知度低,游客了解少,搜索排名靠后。景区讲解服务不专业、内容枯燥,环境卫生与公共设施维护差,致游客满意度低、口碑传播受限,市场影响力与资源价值不匹配,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落后于热门红色旅游地区。

品牌传播上,陇原红色旅游依赖传统媒体,新媒体运用不足。部分景区官网和社交媒体账号内容陈旧、运营不专业、互动性差,与井冈山等通过短视频、直播多元宣传相比创新不足。宣传推广缺长期规划,仅旺季短期活动,内容同质化,未突出品牌特色,且区域合作宣传缺失,各地景区各自为政,难形成整合推广合力,致全国影响力难以提升。

三、陇原地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产品创新与差异化发展

为提升陇原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可从特色产品开发和产品类型丰富两方面着手。特色产品开发上,深度融合当地红色文化、自然景观与民俗历史,打造红色主题民宿与美食体验项目。如在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周边改造民居,融入会师元素,提供红军特色餐饮,开展红色文化活动;以庆阳南梁 “荞剁面” 等传统美食为基础,举办红色美食节,展现军民鱼水情。

产品类型丰富方面,着重增强参与性与体验性。开发以红军长征、根据地创建为题材的红色文化演艺产品,如在会宁打造融入民俗元素的会师实景演出,重现历史场景;开展红色主题拓展训练,设置模拟长征路线,让游客身着红军服装完成攀爬、问答等任务,将户外拓展与红色教育结合,满足游客多元需求,优化旅游体验。

(二)品牌塑造与传播提升

为增强陇原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竞争力,需从精准定位与多元传播入手。品牌定位与形象塑造上,深挖文化核心价值,以 “红色圣地,精神家园” 定位凸显革命历史与精神内涵,设计融入红军会师元素的独特标识,打造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陇原精神” 等口号传递核心价值,统一景区建筑和宣传资料的红色主题与革命建筑风格视觉,强化文化氛围。

品牌传播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体系。线上依托微信、抖音等平台推送故事、发布短视频,邀网红推广,通过旅游电商推特色产品并与网站合作提升曝光;线下举办含文化展览、美食节的红色旅游节吸引媒体,参与国内外展会设专区交流,在客源地开展推介会宣传特色优势,通过双线协同全方位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陇原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系统调研,揭示其在资源禀赋、历史积淀与政策环境下的发展潜力,同时也直面产品同质化、品牌弱势等现实瓶颈。研究认为,陇原红色文化旅游的突破路径需紧扣 “资源活化 — 品牌增值— 服务升级” 的逻辑链条:以特色产品开发激活历史场景,以品牌矩阵构建强化市场认知,以基础设施与人才建设夯实发展根基。未来,随着红色文化传承工程的深入推进与文旅融合技术的创新应用,陇原地区有望以 “红色圣地” 的独特标识,成为西北红色旅游走廊的核心枢纽,在实现革命精神当代传承的同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参考文献

[1] 张茜 , 许春晓 , 温卫宁 . 红色旅游促进青少年红色文化认同形成机制研究 [J]. 旅游科学 ,2025,39(1):101-118.

[2] 李涵 . 地方红色文化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J]. 南方论刊 ,2025(1):37-38,42.

[3] 王京子 . 甘肃会宁红色旅游发展展望 [J]. 西部旅游 ,2025(4):78-80.

项目基金: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2023 年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

甘肃省红色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B-102

作者简介:魏敏(1980-4),女,汉,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策略——以陇东民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