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打开历史课程教学新局面
陈荣钦
福建省惠安山霞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有效带动综合化课程的实施,教师应强化实践性的要求,突出实践育人、跨学科育人、多元育人,使其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发展方向。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重视对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的研究,把握具体的实施方向,明确实施计划。同时,教师也要突出学生主体性,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于跨学科学习中获得良好体验。
一、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以丰富教学资源为基础
跨学科教学的核心特征表现为在跨越单一学科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设计与实施。而校本课程则是结合学校性质和学生需求,所开发和选用的适合本校的课程。无论是“跨学科主题教学”,还是“校本课程设计”,都体现出对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二者皆需要以丰富教学资源为基础,协同推进课程活动的实施。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为推进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的实施,教师要重视对相应资源的看法和选用。比如,在《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教学中,为深化学生认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教师可引入音乐课程中的民族歌曲,或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一家亲”的课程知识,由此使学生了解民族交往的意义。除此之外,还可聚焦现实生活,推进校本课程的融入,给学生讲述新时代民族交往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民族交往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以此为基础,学生不仅能够把握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史实,还能够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借助丰富教学资源,改变学生单科学习的思维模式,主动建立学科间的联系性,这对于学生灵活应用各学科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产生积极影响。
二、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以明确实施计划为支撑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明确的实施计划为支撑,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具体表现为:教师要立足本课程内容,引入多学科知识,同时结合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制定课程实施计划。以此为基础,既能够调动学生各学科知识储备,还能够实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深入把握。
跨学科主题校本设计要以明确的实施计划为支撑。跨学科资源丰富多元,且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所以,为体现跨学科教学优势,教师就要有计划地推进课程的实施。比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课程准备阶段,教师需要思考哪些学科中有相似的课程主题,或者能否从校本课程中对相应内容进行提取和使用。在获取相应的资源后,还要对各环节活动的开展进行明确,要思考“如何将跨学科自然融入到历史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多学科思维?”“如何充分发挥跨学科教学优势?”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教师可找准课程实施的目标和方向,并做到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设计。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和突破。所以为充分体现其特点,发挥出其优势,教师就要做好充分前提准备,以支撑课堂教学的实施。
三、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以师生共同参与为保障
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的实施,需体现师生共同参与的特点,以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以多学科内容组织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跨学科学习环境,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得到提升。为此,教师既要为学生设计真实的问题,也要积极促成师生互动的落实,由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在为学生而服务。因此,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突出学生主体性,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环境。在调动多学科知识以及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进行相关资源的投放,而是可以通过相关问题、任务、项目的提出,驱动学生围绕“跨学科”主题展开思考与探究,由此驱动学生主动展开“跨学科”思考,使学生了解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可起到重要作用。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表达与分享的机会,可通过“讨论会”“分享会”“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引领学生于互动中形成对课程内容以及“跨学科”的正确认识。以此为基础,能够使学生逐步适应“跨学科”的㱤方式,还可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打开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局面,在拓宽课堂教学容量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跨学科学习意识。当然,为持续推进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的研究,以充分发挥出其综合育人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尤秀华.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初中历史课堂构建的路径分析 [J]. 天津教育,2025, (19): 147-149.
[2] 韩晶 .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开展策略 [J]. 家长 , 2025, (18): 82-84.
本文系惠安县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 ( 第二批 ) 研究课题(新课标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基于初中农村校学情的实践探索 编号:HA1452-05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