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工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耿庆钰(一作) 蔡文昌(通讯)
滇鹰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生态环境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阐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重要性,分析面临威胁,如栖息地破坏、物种入侵等。从保护策略制定、保护措施实施及国际合作推进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生态环境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引言
生物多样性,这一地球生命系统的基石,涵盖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从广袤无垠的热带雨林,到深邃神秘的海洋,从辽阔的草原到静谧的湿地,每一处生态环境都孕育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物质资源,还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与加剧,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迫在眉睫,在生态环境工程领域意义重大。
二、生物多样性现状
(一)物种丰富度
地球上的物种数量繁多,据估计,目前已知的物种约有 190 万种,但实际存在的物种数量可能远不止于此,尤其是在深海、热带雨林等人类探索较少的区域,仍不断有新物种被发现。以热带雨林为例,其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 6%,却拥有超过一半的地球物种,包括各种珍稀的动植物,如亚马逊雨林中的树懒、箭毒蛙等。
(二)生态系统多样性
地球拥有多种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之间紧密关联。比如湿地生态系统,作为 “地球之肾”,具有强大的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功能,同时也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每年吸引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觅食。
(三)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即使是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基因也可能存在微妙差异,这为物种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了基础。例如,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往往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可能蕴含着抵抗病虫害、适应恶劣环境的优良基因,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一)栖息地的破坏
森林砍伐现象: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推进,木材需求量显著上升,进而引发大规模森林砍伐,如亚马逊雨林面积的急剧缩减。该现象不仅剥夺了依赖森林生存的动植物的栖息地,还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造成了破坏。
城市化扩张问题:城市建设项目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导致自然栖息地被分割和破碎化,这阻碍了野生动物的迁徙和基因交流,从而降低了物种的生存能力。
(二)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引入:由于人类活动,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迅速繁殖,对本地物种构成威胁。例如,水葫芦的引入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竞争与捕食: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争夺资源,甚至捕食本地物种。例如,澳大利亚野兔的大量繁殖与本地有袋类动物竞争,导致后者数量显著减少。
(三)气候变化
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现象导致气温持续升高,对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存状况产生了显著影响。部分物种可能由于无法适应温度的剧烈变化,面临灭绝的风险。
降水模式的改变:降水模式的改变对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活动产生了影响,进而对依赖特定植物为食的动物种群产生了连锁反应。例如,草原区域的降水量减少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进而引起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措施
(一)制定科学保护策略
建立保护区网络: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系统类型,合理规划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保护区域。例如,我国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涵盖了高原湿地、草原、森林等多种生态系统,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通过设立国家公园,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保护。
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对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物种数量、分布范围、生态系统变化等信息,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可以监测森林覆盖面积的变化,无人机可以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
(二)实施具体保护措施
栖息地恢复:对于受到破坏的栖息地,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矿山复绿等。例如,在一些废弃矿山,通过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被,恢复土壤肥力,重建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物种保护与繁育:针对濒危物种,建立繁育中心,开展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工作。例如,我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通过人工繁育技术,成功增加了大熊猫的数量,并逐步开展野化放归实验,让大熊猫重新回归自然栖息地。
(三)加强公众教育与参与
开展环保教育活动: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野外生物多样性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增强他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行动:建立志愿者机制,鼓励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清理等活动。例如,一些环保组织定期组织志愿者到湿地进行垃圾清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
(一)国际公约与协定
《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框架,几乎所有国家都加入了该公约。公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以及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各国通过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该公约主要通过控制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物种濒危。例如,对于象牙贸易的严格限制,有效减少了大象因非法捕猎而面临的生存威胁。
(二)跨国合作项目
跨境生态保护:一些国家共同开展跨境生态保护项目,保护跨国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例如,中国和俄罗斯在边境地区开展的跨境自然保护区合作,共同保护东北虎、远东豹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促进了两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技术与经验共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技术援助、培训等方式,共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和经验。例如,一些国际组织帮助非洲国家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提升其保护能力。
六、结论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在生态环境工程中具有核心地位。尽管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栖息地破坏、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诸多严峻挑战,但通过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强公众教育与参与以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我们有能力逐步改善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不断完善保护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义.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污染治理路径探索[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19):158-160.DOI:10.20025/j.cnki.CN10-1679.2024-19-54.
[2]曹铭昌,杨欢,李婧婷,等.新时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进展及建议[J].科技导报,2024,42(18):28-36.
[3]周凌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为例[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04):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