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化工原理离心泵专题课堂教学策略优化
崔红霞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226100
摘要:离心泵是一种通过叶轮旋转产生离心力来输送液体的泵。离心泵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供水、污水处理、化工、石油、医药等行业,具有结构紧凑、流量调节范围广、运转稳定等特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升离心泵专题课堂教学效率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离心泵;课堂教学;信息化
一、创新课程设计,整合教学资源
在中职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切实构建以思维引导行为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比如我们在开展离心泵相关知识教学时,和企业合作,在车间装置现场筑起“教学讲台”,将培训课堂直接搬到了生产一线,实现了教学从“理论”到“实战操作”。此次教学主要学习的内容为离心泵的启动前准备工作、状态确认、启泵步骤、停机检修、离心泵构造及作用,检修后开泵、切机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问题与处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离心泵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等,车间班长借助部门抽提装置开盖检查的机会,将机泵中的每一个零件的作用详细的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机泵的原理与作用,通过“实战教学”,学生的对离心泵的操作使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立足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应尊重这些个体差异,并采取分层的教学方式,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发展与进步。分层教学,首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分层,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一种选择性。通过分层设置任务,让任务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匹配学生的学习。教师在离心泵专题教学过程中,要深度发掘相关的教学素材,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递进性地设置分层任务,或者多角度地设置分层任务等。通过分层设置任务,让任务更具有驱动性、针对性等。其次是依托微课导学,开展个性化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不仅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还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导学来开展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分层教学。
三、引入智能教学工具,构建智慧课堂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引入智能教学工具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智能教学平台和在线学习系统等技术工具的运用,为教学过程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工具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比如MR版离心泵拆装虚拟仿真软件利用混合现实技术,用户可以通过MR眼镜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真实的离心泵拆装及启动流程,从而全面掌握离心泵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提升技能水平。该软件将虚拟3D模型与真实世界相叠加,建立化工装置三维立体空间映射。在软件中用户可以使用自然手势的交互形式进行放大、缩小、旋转、抓取等实践认知操作。通过软件动画特效的生动展示,可以清晰地呈现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在模拟离心泵正常启动的过程中,动画能够动态展现流体在泵内的流动状态,使学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装置的工作机制及操作要点。同时本软件具备考核功能,通过对离心泵随机高亮部件的结构认知以及设备组装,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发挥数字化优势,丰富课堂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配合课堂讲解,如采用图表、示意图、照片、图画、音乐、电子白板、幻灯片、录像、视频、背投彩电、高射投影成像系统、仿真模拟等,用鲜明通俗的形象诠释高度抽象化的对象,实现静止图文动态化、隐含对象可视化、复杂内容简明化。如介绍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仅凭枯燥、单调甚至逻辑复杂、语言晦涩、深奥的文字描述,学生往往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时为每一讲解对象播放一套横竖截面的图解或者一段单次或循环运行的仿真动画,由主要部件的物体形象循序运动,学生先感受感性材料、现象,再上升为其整个驱动流程和固有规律的理性知识,以利达到清晰了解的效果。讲解、推演运行中各种压缩机的热力、动力、能量损失、功率等参数的计算公式,讲解、绘制离心泵的性能曲线,涉及到高等数学的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偏微分、多重积分等,教师可以在电子屏幕上同时展示:一是流体机械的有关计算公式,例如离心泵有效气蚀余量计算公式及需要涉及到的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二是在流体机械(如离心泵)的构造、流程示意图上的点或线段旁边标有希腊、英文字母、数学符号。当教师讲到公式的某个符号时,就将光标停留在图上相应的点或线段上,学生听课脑海里不仅有字母、数据和符号,还有零件部位、整体以及流体在其机械内部流动形成的若干数据云图,就比较容易领会、接受错综复杂公式包含的内容。
综上所述,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化工人才培养需求,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挖掘教材内涵,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设计,完成教学资源的整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勇.新课改下中职化工原理教学的新思考——以离心泵教学为例[J].知识经济,2022(14):170.
[2]苗春玲.浅谈分层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天地,2022,(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