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舞台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梦璐
泰国博仁大学
摘要:本研究聚焦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深入剖析自我效能感对舞台焦虑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分析揭示自我效能感较低、过往失败经历以及社会比较在引发和加剧舞台焦虑中的作用机理。基于此,提出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组织模拟舞台实践活动、引导正确社会比较等针对性对策,并阐述目标设定、榜样示范、自我肯定训练等提升自我效能感、缓解舞台焦虑的策略,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自我效能感;舞台焦虑;影响机制
引言
音乐表演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舞台呈现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检验方式。然而,舞台焦虑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表演质量与艺术发展。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身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主观判断,对学生在舞台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有着关键影响。深入探究两者关系,对提升学生舞台表现能力、促进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阐述
(一)自我效能感较低引发舞台焦虑的内在机理
自我效能感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被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能否成功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能力判断。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情境下,学生对自身表演能力的低自我效能感会激活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区域,该区域与情绪反应尤其是焦虑情绪密切相关。当学生预期舞台表演场景时,低自我效能感促使杏仁核过度活跃,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进而引发躯体的焦虑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最终表现为舞台焦虑。这种基于神经生理层面的反应,本质上是个体对预期表演任务难度与自身能力评估失衡的结果。
(二)过往失败经历削弱自我效能感的认知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记忆中的过往舞台失败经历,以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形式存储于大脑海马体及相关皮质区域。当面临新的舞台表演情境时,这些记忆被提取,干扰学生对当前自身能力的评估。根据归因理论,学生若将过往失败归因于自身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我天生就不适合舞台表演”,会进一步强化负面自我认知,降低自我效能感。这种负性认知模式的持续存在,使得学生在每次临近舞台表演时,自我效能感被不断削弱,焦虑水平随之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三)社会比较影响自我效能感与舞台焦虑的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会自发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处于高度竞争的学习氛围中,频繁的社会比较不可避免。当学生将自己与表现出色的同学进行向上比较时,会激活自我评估系统中的自我评价偏差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学生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同时,根据情绪感染理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对他人成功表现的感知会引发学生自身的焦虑情绪,进一步加剧舞台焦虑。这种社会心理层面的交互作用,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舞台焦虑状态。
二、对策分析
(一)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的专业实施路径
学校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运用临床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CBT)。首先,通过与学生深入的心理访谈,构建个性化的心理档案,精准定位学生因低自我效能感引发舞台焦虑的认知偏差。识别学生对自身表演能力过度贬低的自动化思维模式。然后,采用认知重构技术,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身优势与潜力,纠正不合理认知。同时,结合行为实验,如设定逐步接近舞台表演的小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这种基于专业心理治疗技术的个性化辅导,能够从认知与行为层面双管齐下,有效缓解学生的舞台焦虑。
(二)组织模拟舞台实践活动的教育设计原理
依据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组织模拟舞台实践活动旨在为学生创造与真实舞台表演高度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知识与技能从日常练习到舞台表演的有效迁移。增加模拟表演次数,能够强化学生对舞台表演流程、环境的熟悉度,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每次活动后,教师依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给予针对性反馈,明确学生在表演技巧、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与改进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不断积累成功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实现从模拟舞台到正式舞台的平稳过渡,减轻舞台焦虑。
(三)引导正确社会比较的心理干预策略
教师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替代性学习原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社会比较。一方面,鼓励学生将自己当前的表现与过去进行纵向比较,关注自身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轨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清晰感知到自身能力的提升,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在横向比较中,引导学生关注他人成功背后的努力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的正确认知。例如,组织学生分析优秀同学的练习方法与成长历程,让学生明白成功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从而减少因不当社会比较带来的焦虑,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三、策略制定
(一)目标设定策略的理论依据与实施要点
基于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教师协助学生制定明确、具体且可实现的阶段性表演目标。目标的明确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行动方向,减少表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焦虑。具体性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任务要求,合理规划练习步骤。例如,将目标设定为在本学期内提升某一特定音乐作品的演奏速度精准度,并在小型演出中达到规定标准。可实现性确保目标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处于学生能力可及范围,避免因目标过高导致自我效能感受挫。当学生通过努力实现这些目标时,依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其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增强,舞台焦虑相应减轻。
(二)榜样示范策略的心理学基础与操作方法
榜样示范策略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机制。邀请优秀毕业生或知名音乐家回校分享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榜样在面对舞台焦虑时的应对行为,进行替代性学习。榜样所展示的克服困难、提升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可模仿的行为模式。在班级中树立表现进步明显的学生作为榜样,同样利用了观察学习原理。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观察榜样的努力过程与积极心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与自我效能感。同时,根据强化理论,对学生模仿榜样行为所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强化,进一步巩固榜样示范效果,提升学生整体自我效能感,降低舞台焦虑。
(三)自我肯定训练策略的神经心理学支持与实践指导
从神经心理学角度来看,自我肯定训练能够调节大脑前额叶皮质与边缘系统之间的神经连接。长期坚持每天回顾自身在音乐学习和表演中的优点与成功之处,并进行积极自我暗示,可增强前额叶皮质对边缘系统的调控能力,抑制焦虑情绪的产生。在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建立自我肯定日记,详细记录每天的学习成果与进步细节。
四、结论与展望
明确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舞台焦虑具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感较低通过神经生理机制引发舞台焦虑,过往失败经历从认知层面削弱自我效能感进而加重焦虑,社会比较在社会心理层面影响两者关系。通过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组织模拟舞台实践活动、引导正确社会比较等对策,以及实施目标设定、榜样示范、自我肯定训练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缓解舞台焦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深入探究不同音乐表演类型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舞台焦虑的差异。不断完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焦虑应对体系,促进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颖慧. 探究钢琴表演焦虑症的成因与治疗方法 [J]. 北方音乐, 2019, 39 (24): 250-251.
[2]李忠雨. 音乐表演专业大学生舞台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北方音乐, 2019, 39 (19): 212-213.
[3]魏博文.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焦虑分析及对策探讨 [J]. 福建茶叶, 2019, 41 (07): 88.
作者简介:刘梦璐(1990.8-),河南新乡人,籍贯汉族,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