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监测系统在矿山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作者

梁文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成果中心 830000

一、引言

矿山开采活动往往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会对矿山设施、设备造成严重损坏,还可能威胁到矿山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给矿山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和简单的仪器测量,存在效率低、实时性差、准确性不足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监测系统应运而生,它融合了传感器技术、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智能分析技术等,能够实时、动态地监测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及时准确地发出地质灾害预警,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持。因此,研究智能监测系统在矿山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智能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2.1 传感器子系统

传感器子系统是智能监测系统的前端数据采集部分,其作用是获取反映矿山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种物理量数据。常用的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倾角传感器、雨量传感器、地下水位传感器等。位移传感器用于监测山体表面或建筑物的位移变化,通过实时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滑动或变形趋势;应变传感器可监测岩石或土体内部的应力应变情况,当应力应变超过一定阈值时,可能预示着地质结构的破坏;倾角传感器用于测量物体的倾斜角度,在山体滑坡监测中,能及时发现山体倾斜度的异常变化;雨量传感器和地下水位传感器分别监测降雨量和地下水位,这两个因素与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传感器分布在矿山的关键区域,如边坡、尾矿库周边、采空区等,实时采集数据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

2.2 数据传输与处理子系统

数据传输子系统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快速、准确地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有线传输(如光纤、电缆等)和无线传输(如ZigBee、GPRS、4G/5G 等)。有线传输具有传输稳定、数据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适用于距离较短且对数据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无线传输则具有安装方便、灵活性强的特点,适合传感器分布广泛、布线困难的矿山环境。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或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混合传输方式。数据处理中心接收传输过来的数据后,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滤波、去噪等操作,以去除异常数据和噪声干扰,提高数据质量。然后,运用各种数据分析算法,如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等,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可以计算数据的均值、方差、标准差等统计参数,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机器学习算法则可以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学习训练,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模型,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

2.3 预警与决策子系统

预警与决策子系统是智能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预先设定的预警阈值和规则,判断是否发出地质灾害预警信号。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阈值时,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短信、语音、APP 推送等多种方式发送给矿山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该子系统还能根据预警级别,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如指导人员疏散、设备撤离的路线规划,以及组织抢险救援的方案建议等。通过科学合理的预警与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智能监测系统在矿山地质灾害预警中的优势

3.1 实时性与连续性

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实时采集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并持续不间断地进行监测。相比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人工巡查只能在特定时间间隔内进行,无法及时捕捉到地质灾害发生前的细微变化。而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反馈数据,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为采取应急措施争取宝贵时间。例如,在边坡监测中,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边坡的位移变化,当位移速率突然增大时,系统能立即发出预警,使矿山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采取加固措施或组织人员撤离,避免灾害的发生。

3.2 高精度与可靠性

智能监测系统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监测数据。传感器经过精确校准和质量检测,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同时,数据处理算法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去除噪声干扰,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此外,智能监测系统还可以通过冗余设计,在关键位置布置多个传感器,当某个传感器出现故障时,其他传感器仍能正常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这种高精度和可靠性使得地质灾害预警更加准确,减少误报和漏报的情况发生。

3.3 全方位与智能化

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在矿山的不同区域、不同位置布置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全方位监测。无论是边坡、尾矿库,还是采空区等重点区域,都能得到有效监测。而且,系统具备智能化分析能力,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能够自动识别地质灾害的特征模式,提前预测灾害的发生。与传统的依靠经验判断的方法相比,智能监测系统的智能化分析更加科学、准确,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全面保障。

四、智能监测系统在矿山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案例

4.1 案例背景

某大型露天矿山,由于长期开采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存在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为了保障矿山生产安全,该矿山引入了一套智能监测系统,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测预警。

4.2 系统部署与应用

在边坡不同位置布置了位移传感器、倾角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边坡的位移、倾斜角度、降雨量等数据。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历史数据和边坡稳定性分析,设定了位移变化速率、倾斜角度变化阈值等预警指标。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指标时,预警与决策子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并通过短信和 APP 推送通知相关人员。

4.3 应用效果

通过智能监测系统的运行,成功预警了多次边坡潜在的滑坡风险。例如,在一次强降雨过程中,系统监测到边坡位移变化速率突然增大,且倾斜角度也超出正常范围,立即发出了橙色预警。矿山工作人员接到预警后,迅速组织相关区域的人员和设备撤离,并采取了临时加固措施。随后,虽然边坡出现了小规模的滑动,但由于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该矿山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保障了矿山的安全生产。

五、结语

智能监测系统在矿山地质灾害预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通过传感器子系统、数据传输与处理子系统以及预警与决策子系统的协同工作,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及时发出地质灾害预警,并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智能监测系统的实时性、高精度、全方位和智能化等优势,使其在矿山地质灾害预警中相较于传统监测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可以看出,智能监测系统能够显著提升矿山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然而,智能监测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传感器的耐久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监测系统在矿山地质灾害预警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允秋, 徐修平, 席浩睿, 华绍广, 隋福仁, 叶飏, 程小舟, 肖益盖, 尹宜雪,于正兴 , 曹帅 , 岳利平 . 矿山生产集成与安全应急管控平台研发与应用 [J]. 金属矿山 ,1-13.

[2] 刘少结 . 金属矿山主提升设备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科学技术创新 ,2025,(07):177-180.

[3] 朱淳, 龚逸非, 宋盛渊, 何满潮. 滑坡多源监测技术及预警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