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资源合理利用调配研究
訾巧柔
640102199001011843 宁夏银川市 750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水利工程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配方法,分析其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通过系统性梳理水资源时空调配、节水型社会建设及集成水资源管理(IWRM)等关键技术,提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研究指出,合理的水资源时空调配不仅能够实现区域间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有效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要求通过科技创新与政策引导,推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节约型社会模式的形成。集成水资源管理与协同调配作为提升水资源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强调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合作,推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对当前水资源利用现状的深入分析,研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调配
引言
水资源作为自然界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之一,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其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调配愈加迫切。水利工程作为水资源配置与调度的核心环节,在保障水资源供给、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水利工程面临着水资源供给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恶化及水资源分配不均等多重挑战,亟需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技术创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一、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调配的理论基础
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调配的理论基础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涵盖水文循环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及系统工程理论等多个方面。首先,水文循环理论是水资源调配的核心基础,通过分析降水、径流、蒸发、入渗等水文过程,构建区域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模型,为水资源合理调配提供定量依据。其次,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强调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通过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水资源在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科学分配,满足社会多样化用水需求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系统工程理论将水资源调配视为复杂系统问题,通过对多目标、多约束条件的动态综合分析,利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数学方法,优化水资源配置方案。此外,生态水文学理论为水资源调配引入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条件,通过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进一步细化了水资源与土地、人口和经济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为水利工程规划提供了量化指标和评估方法。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调配的理论基础通过整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实现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和科学依据[1]。
二、水利工程水资源合理利用调配的方法
(一)水资源时空调配优
水资源时空调配优是水利工程中实现水资源高效、科学利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根据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点,合理调配水资源,以实现供需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包括季节性波动、区域性差异和年际变动等,影响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分布。时空调配优化不仅要求考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还要充分应用水资源调度模型、预测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手段,结合流域水文气象条件、用水需求以及环境要求,通过对历史水文数据、实时水位监测以及气候预测结果的动态分析,制定科学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具体而言,时空调配优化应依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水资源需求差异,采用最优调度策略,保证各个用水领域在水资源供给紧张时能够合理分配,并确保生态水量的保障。同时,应考虑跨区域调配,实施区域间的水资源互补,特别是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通过水库调节、跨流域调水等手段,实现水资源的调配优化。此外,现代水资源时空调配方法还强调智能化与信息化的结合,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提高调度效率,增强水资源管理的灵活性和精确性,从而实现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2]。
(二)节水型社会与高效水资源利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与高效水资源利用是水利工程水资源合理调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化用水效率和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节水型社会的构建要求从源头上减少水的消耗,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措施与政策引导,促进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的高效使用。高效水资源利用不仅依赖于现代化的水处理与输配技术,还需要在农业、工业及居民用水等各领域中实施节水技术与管理手段。例如,在农业领域,推广滴灌、喷灌、节水型灌溉系统,以及合理调配水肥资源,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在工业领域,通过水循环利用技术和废水回用系统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城市用水方面,提倡节水型设施的建设,如节水型厕所、节水器具的使用,以及水的二次回用。与此同时,高效水资源利用的实施还需要结合节水技术与水资源管理的协同发展,通过政策激励、市场机制及社会参与,推动节水行为的广泛落实。此外,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与智能化调度平台的建设,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实时监控与精确调度,能够有效减少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浪费,确保水资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高效利用与合理分配。因此,构建节水型社会和实现高效水资源利用,既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集成水资源管理与协同调配
集成水资源管理(IWRM)与协同调配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管理的关键方法。IWRM强调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与资源共享,通过水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管理,调动各方力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在这一框架下,水资源的调配不仅要考虑水量的供给与需求,还需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协同调配则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智能化平台,协调各用水部门之间的需求与供给,避免区域间或部门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公平分配。在实际操作中,集成水资源管理和协同调配要求结合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强化水资源的时空调度,优化水库、河流、地下水与再生水的联合调度,提升各类水体的资源价值。通过精准的水资源需求预测、供需平衡分析及调度方案的制定,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信息化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控、动态评估与科学调度,确保水资源的高效、精准、及时调配。此外,协同调配还涉及社会各方的利益协调,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与市场机制的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合理利用。因此,集成水资源管理与协同调配不仅是应对水资源紧张与不均匀分布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生态安全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中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调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水资源时空调配的优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推动以及集成水资源管理与协同调配的深入探索,可以有效提升水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逐步向精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未来,水利工程在水资源调配中的作用将愈加重要,如何进一步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完善政策法规以及促进技术创新,仍是水利工程研究和实践中的核心课题。
参考文献
[1]庄庆辉,周广忠.水利工程灌溉中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J].乡村科技,2024,15(14):155-157.
[2]周玮.水利工程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作用及优化策略[J].科技资讯,2024,22(08):208-210.
[3]张杰.水利工程灌溉中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J].水上安全,2024,(01):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