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张鹏涛

广宗县前旧店中心小学 054600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积累、思维发展与情感培养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课堂教学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而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体验与情感共鸣。情境创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成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路径。然而,现实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脱离文本核心、缺乏生活体验、互动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效果的发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针对性优化,充分发挥情境创设在课堂中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语言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与思维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

情境创设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在《春晓》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春天早晨的情境,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二)深化文本理解,促进语言积累

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词句表达的意境与情感,深化语言体验。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简洁的动画展示草船在大雾中缓缓前行的画面,配合描述性语言,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清晰地理解故事情节,深入体会人物性格,积累“镇定”“智慧”等表达。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具象化的学习体验,使文本语言的内涵得以生动展现,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表达能力也随之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深度

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提问:“面对完璧归赵与负荆请罪的故事情节,蔺相如和廉颇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思考两人决策背后的原因。教师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能够推动学生探讨人物情感与智慧,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和启发性。

(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情感体验的丰富过程。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美好的情感态度。在《荷花》的教学中,教师创设荷花池的情境,通过柔和的音乐和淡雅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纯洁与美丽,更好地理解文中惬意的感受,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情感体验更加丰富。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实问题

(一)情境设计脱离文本,形式大于内容

部分教师在情境创设中注重形式的华丽,忽略了文本本身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导致情境与课文脱节。在《燕子》教学中,动画展示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而对于文本中“剪刀似的尾巴”这一细节描写却未作深入探讨。这样的情境设计虽然热闹,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对燕子的描写意图,学习效果打折扣。

(二)情境内容脱离生活,学生难以共鸣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依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基础,但一些教师设计的情境缺乏贴近性,学生难以融入。例如,在《秋天的图画》中,教师展示一片田园金黄的画面,但大多数学生身处城市,很少有接触田野的体验,无法感知秋天的特征和美感。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脱节,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不足

互动是情境创设的核心,但部分课堂仍采用单向讲解或机械提问,忽略学生的参与。教师简单提问,学生机械作答,课堂氛围沉闷。缺乏多样化互动形式,学生无法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深入体验文本情境,课堂参与度较低。

(四)教师文本解读不足,情境创设欠缺深度

情境创设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但部分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够,情境设计流于表面。在《匆匆》的教学中,有教师用钟表演示时间流逝,却未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文本内涵的浅显处理,导致情境创设无法启发学生的情感与思考。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一)紧扣文本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必须以文本内容为核心,服务于教学目标。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面和语言描述展现漓江的“静”和“绿”,结合课文关键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笔下山水的独特美感。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体验情境

有效的情境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融入文本。在《小小的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夜晚看到的星星和月亮,再结合课文描写,创设宁静美好的夜晚情境,让学生自然体会诗歌语言的温馨与美好。

(三)丰富课堂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参与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深度。在《狐假虎威》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心理。丰富的课堂形式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四)深挖教材内涵,提升教师的设计能力

情境创设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在《鸟的天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鸟多得数不清”这一细节,通过多种情境手段深化感知,帮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教师需不断提升文本解读能力,精准设计教学情境,使课堂更具深度与启发性。

结语:情境创设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具有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培养思维与情感体验的多重价值。为此,教师应回归文本本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丰富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提升教学深度。同时,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深挖教材内涵,为情境创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语文课堂将焕发更大的活力,真正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积累与情感的共鸣,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史秀兰.创设情境教“活”语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1):32-33.

[2]薛彤.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论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5-56.

[3]陈燕莹.创设多元情境打造多彩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设计探索[J].华夏教师,2020,(16):56-57.

[4]王立娟. 创设情境教学, 提升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有效性[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