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助残与社区治理创新

作者

刘会勇

山东省庆云县渤海路街道办事处 253700

一、引言

我国农村残疾人数量众多,受限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服务资源,其在教育、就业、康复等方面的需求长期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传统乡村助残模式多以政府主导的“输血式”帮扶为主,存在服务针对性不足、可持续性差等问题,难以适应农村残疾人多样化的需求。社区治理作为乡村治理的基础单元,具有贴近群众、响应灵活的优势。将助残工作与社区治理创新相结合,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造血式”助残体系,不仅能提升帮扶的精准性与实效性,更能促进农村残疾人融入社区生活,实现乡村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因此,研究乡村助残与社区治理创新的融合机制,对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助残面临的现实困境

农村助残服务涉及民政、卫健、残联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服务标准不一、资源难以共享,导致“重复服务”与“服务空白”并存。例如,康复服务多由卫健部门主导,就业帮扶归人社部门负责,残疾人往往需要往返多个机构才能获取完整服务,增加了时间与经济成本。

受教育水平、身体条件等因素影响,农村残疾人在社区事务中的参与意愿较弱,缺乏表达需求的渠道。部分社区治理决策忽视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例如无障碍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活动未考虑行动不便者的参与方式,导致残疾人逐渐被边缘化。农村社区普遍存在资金、人才短缺问题,助残工作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社会组织因缺乏本地化服务网络,难以深入农村开展长期帮扶;村民志愿者队伍因缺乏专业培训,服务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护理、技能培训等专业需求。

三、社区治理创新助力乡村助残的路径

以社区为平台,建立“政府引导+社区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家庭支持”的协同机制:

- 政府负责制定政策、统筹资源,将助残指标纳入乡村治理考核体系;

- 社区通过村民委员会设立“助残工作小组”,收集残疾人需求,协调服务资源;

- 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提供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等服务,例如与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居家康复计划”;

- 发挥家庭与邻里作用,建立“一对一”帮扶基于社区治理的灵活性,优化服务供给方式:

- 精准化服务:通过社区入户调研,建立残疾人需求档案,分类提供就业帮扶、教育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例如,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电商、手工艺等技能培训,对接乡村产业资源实现就近就业;

- 数字化赋能:利用社区微信群、政务APP 等平台,提供在线政策咨询、远程康复指导等服务,解决农村地区服务半径大的问题;

- 无障碍环境共建:将无障碍设施改造纳入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规划,通过“村民众筹+政府补贴”方式,改造残疾人家庭出入口、社区道路等,提升生活便利性 。

通过社区治理创新激发残疾人的主体意识:

- 设立“残疾人议事会”,邀请残疾人代表参与社区助残政策制定,保障需求表达权;

- 组建残疾人互助小组,鼓励残疾人之间分享经验、互帮互助,例如成立“残疾人种植合作社”,通过集体经营提升经济收入与社会归属感;

- 开展社区融合活动,如残疾人文化节、技能竞赛等,消除社会偏见,营造“平等参与”的社区氛围。

四、实践案例与成效

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社区治理创新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精准高效的助残路径。该村以村委会为核心枢纽,联动当地残联与公益组织,构建起“1 个社区助残服务站+5 支志愿者队伍”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服务站负责统筹协调与需求对接,志愿者队伍则细分康复护理、技能指导、生活帮扶等功能,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助残网络。通过挨家挨户的需求调研,村里为20 名残疾人量身定制帮扶方案: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手工艺制作、农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其中12 人成功进入村办企业就业,月均增收达 1500 元,实现从“靠救助”到“能创收”的转变;针对行动不便群体,社区通过村民众筹与政府补贴结合的方式,完成5 户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并在公共活动中心增设手语角、轮椅通道等设施,消除参与社区生活的物理障碍。一系列举措下,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从30%跃升至70%,越来越多残疾人主动加入社区议事、文化活动等公共事务。该案例充分证明,将助残工作融入社区治理体系,既能打破资源壁垒、提升服务精准度,更能激发残疾人的主体性,推动其从“被动接受帮扶”转向“主动参与发展”,为乡村助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五、结语

乡村助残与社区治理创新的融合,是破解农村残疾人帮扶难题的有效路径。通过多元协同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效能、培育自主参与能力促进融合,可实现助残工作与社区治理的双向赋能。当前,该模式仍面临长效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加强社区工作者助残技能培训,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机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应持续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助残治理模式,让残疾人真正融入乡村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浩楠.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镇政府基本职能优化提升研究--以宜阳县赵保镇为例[D]. 河南:河南科技大学,2019.

[2] 苏小玲. 社会企业的组织韧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21.

[3] 谢苗. 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创新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助残社区微创投项目为例[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