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背景下社区健康服务类平台的适老化设计研究
章瑞澍
江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56
引言: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战略的推进与数字技术普及,社区健康服务类平台已成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效率、落实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的重要载体。[1]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群体与社会之间产生的“数字鸿沟”在健康服务领域尤为突出,许多老年人因认知能力变化等自身因素而难以平等享受数字化健康的便利。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在信息技术接入、使用及获益能力上的结构性差异,反映了由技术资源分配不均所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现象。[2]数字鸿沟不仅是接入互联网的物理门槛,更体现为有效使用数字技术并从中获益的能力差距。根据2021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达到 2.6 亿。对老年群体而言,“使用鸿沟”是核心障碍,其受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地域分布及生理心理老化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老年人在信息获取、社会参与及公共服务利用中处于弱势地位。
1.2 社区健康服务类平台
社区健康服务类平台是本研究的核心对象,指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或政府相关机构主导支持,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及健康管理服务的数字化载体,核心功能包括在线预约挂号、电子健康档案查询、慢病随访管理、健康知识科普、家庭医生互动及紧急求助等。[3]与通用医疗 APP 相比,其具有属地性强、服务内容基层化普惠化、老年用户占比高的显著特征。
1.3 适老化设计
适老化设计并非简单的“字体放大”或“功能删减”,而是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主动关注老年人年龄增长带来的能力变化,通过系统性设计干预,让产品服务能被不同能力用户平等、方便、无障碍使用的设计哲学与实践。基于诺曼的设计三层次理论,在本能层,设计需适配老年人衰退的感知能力;在行为层,需保障操作的易用性与可学习性;在反思层,需赋予产品情感价值与文化意义,帮助老年人建立信任与认同。
2 社区健康平台老年用户需求与痛点分析
2.1 需求调研
本文探究老年群体使用社区健康服务类平台的核心需求与主要障碍,在需求层面,老年人最核心的诉求是便捷完成预约挂号、报告查询等刚性任务,获取清晰易懂、权威可靠的健康资讯以指导生活;同时,对慢病用药提醒、紧急一键求助等功能依赖性强,还期待平台能成为维系亲情的纽带,可以便捷分享健康数据给子女等需求。
2.2 痛点分析
当前老年用户所面临的“数字困境”愈发严峻,通过深度访谈得知老年用户视力下降、听力减退、记忆力下降等自身情况,可能面临从物理感知到心理情感的系统性障碍。在界面感知层,文字尺寸过小、颜色对比度不足挑战老年人视觉能力,抽象符号化的图标因与认知模式脱节,易引发理解困惑;在交互认知与行为层,复杂流程、导航层级过多过深,忽视老年人手部灵活性下降的生理特征等,导致误触成为常态。[4]
3 社区健康平台适老化设计策略模型构建
基于老年用户需求与痛点的洞察,本研究提出“感知-认知-行为-情感”四维一体的适老化设计策略模型,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从感知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情感层面进行设计,最终实现赋能老年用户、跨越数字鸿沟的目标。
3.1 感知层设计,多通道协同与信息显性化
感知层是模型的基础,核心是补偿老年人衰退的感官能力。在传统界面的关怀模式中,为了使其界面功能的完整,其适老化设计对审美进行削弱,使界面审美严重失衡。设计上需采用大字体尺寸,采用高对比度色彩组合;图标应使用生活中熟悉的物象形态搭配明确文字说明,杜绝图标歧义;同时引入多模态反馈机制,为关键操作配备清晰声音提示或温和震动反馈,从多通道强化信息传递。
3.2 认知层设计,心智模型适配与认知减负
认知层设计的核心在于降低信息处理复杂度,契合老年人的认知习惯与心智模型。界面信息架构应简化单屏信息量,聚焦单一任务流,避免无关元素干扰。语言体系需进行口语化转译,如将“心跳过快提醒”替代“心动过速警报”等。导航逻辑应采用扁平化结构,层级深度不超过三级,并设置常驻首页悬浮按钮的全局导航锚点,便于快捷操作。同时,交互流程需与线下医疗服务体验保持一致性,利用老年人固有的认知降低学习成本。
3.3 行为层设计,容错交互与操作路径优化
行为层设计的重点在于匹配老年人动作能力与操作习惯。由于老年用户常伴随手部灵活性下降和反应速度减慢,平台应在交互设计中遵循“最小操作原则”,通过一键直达功能实现高频任务,如一键呼叫、一键报告下载、语音输入等,最大程度减少文本输入需求。按钮与触控区域需适当放大,并预留操作热区以避免误触。平台应设置容错机制,如在重要操作前增加二次确认提示,并提供“撤销”或“返回上一步”的功能,以降低误操作带来的焦虑与风险。交互手势应控制在点选与滑动等直觉性动作范围内,尽量避免双指缩放、复杂拖拽等高精度操作,确保老年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具备足够的可控性与安全感。
3.4 情感层设计,情感化叙事与信任构建
情感层设计致力于超越功能主义,构建有温度的数字陪伴体验。视觉语言应采用暖色系、有机曲线与适度拟物化元素,传递亲和力;文案语调需从机械指令转换为鼓励性对话,通过引入虚拟健康助手等拟人化的形象,来提供情感化陪伴与引导。通过清晰展示平台资质、医生信息,以老年人易懂的方式说明数据隐私政策,逐步消除其心理顾虑,实现从“被动使用”到“主动接纳”的转变。
4 结论与展望
研究聚焦“数字鸿沟”这一宏观社会背景,探讨社区健康服务类平台在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时所应有的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表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绝非仅依赖于技术的普及与设施的接入,其更深层次在于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思维,消除数字产品与老年用户之间的“认知鸿沟”。文章所构建的包含感知层、认知层、行为层与情感层的四维设计策略模型,系统性地迎合老年人生理、认知及情感层面的特殊需求,让科技温暖服务老年健康。
参考文献:
[1] 韩娟娟,张新安,孟欣.数智赋能老年主动健康的多维困境与破解策略[J/OL].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8[2025-09-01].
[2] 张阳华.数字鸿沟治理视域下老年“智能手机应用”课程的实践与反思[J].知识文 库,2025,41(14):152-155.
[3] 王茜.数字鸿沟与数字反哺:老年人的数字媒体使用现状与影响[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24,(04):49-54.
[4] 徐强,王鑫,王杰.基于大数据深度画像的社区智慧健康服务平台构建[J].数字通信世界,2025,(0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