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个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引发的思考

作者

江德智

河源市源城区啸仙中学 517000

当今,课程改革已不再是陌生的话题,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天实实在在要做的一件事情。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理念。作为教师,面对改革心中怀有的不应是抱怨与抵触,而是努力地调整与适应,积极地应对与变革,努力思考如何使课程改革走向我们既定的目标。在逐渐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多年以来形成的教学理念与新的理念之间将会不断产生碰撞,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也是一个获得新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教”与“学”以何为中心?这个看似平常而又简单的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则效果却是截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模式,“一言堂”上实行“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导致学生在底下用眼不停地搜索,用耳不停的接收,用手不停地摘记。一堂课下来,本来应该是双边的活动,其实只是一边倒。

例如以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 3 节《平面镜成像》为例,在以前的教学中,为了使课堂顺畅、有序、高效,往往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包括实验表格一股脑都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一步步操作就可以了,时间虽然节省了,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久而久之,缺乏了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变成了考试的机器。

在上面的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并没有完全的参与,或者说,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充分参与其中应有的学习与思考,他只是一个接收者,被动地绕着老师转。因为这一原因,教师在这一课堂上所教的内容,下了课学生就模糊了一半。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这一教学观点我们经常挂在嘴上,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我们经常会忽视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因为我们过多地注重了“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参与变成了单一的灌输,学生的独立性被遏制了。整个教学活动除了高高在上说教不休的老师和脱离生活实际的仪器外,无奇无趣可言,也没有多大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伸展、去思考。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我们一些教师的抱怨:“明明讲过不止一遍的内容,为什么学生总是学不会、记不住呢?”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互取所长补己所短。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对方的思想、经验、知识、情感、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彼此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个体,每一方都是教授者与接受者的共同体,意味着教与学的参与者平等对话与合作,意味着人人参与。

为了突出“学”这一中心,课改以来我是尝试着以下这样的做法来安排这一教学活动的。

一、编排实验小组,设定实验程序。

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层次编定学习小组(可以根据事先了解的信息,按照知识层次、动手能力、和思维活跃程度的梯度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从探究的基本过程入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选择实验器材,编排课程讲授思路。

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采取了“超市”式,给出了多种器材供他们选择,特别是关于实验时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体验用玻璃板的好处。

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本节课从生活实际进行引入,使学生感到贴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最后拓展到平面镜成像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

三、找准课程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虚像概念的建立及虚像位置的确定方法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光屏接不到像的事实,和原来的小孔成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物体在镜中成的是虚像,并且在镜前各个角度观察,都能看到它在镜中的虚像在同一位置,为学生探索实验方法,归纳实验结论做好了铺垫。正因为学生明白了物体在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实验探索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时,很自然地想到了利用“替身物”重合的方法去找虚像的位置。

(二)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探究方法的设计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如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离平面镜不同距离的地方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大小提出看法。在此情景下,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平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的问题。

2.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在启发,引导建立虚像概念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平面镜与玻璃板成像情况,明确了如何确定像所处的位置(把平面镜改为透明的玻璃板),从而确立了实验基本思想和方法。接下来,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用铅笔作记号,连线用刻度尺测量),怎样比较对称关系(在平面镜观察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也就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究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学会思考,交流经验,最终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也增强了合作意识。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走下讲台,实现从“主角”到“导演”的转变,使得教学民主,情景和谐,生动活泼,学生活跃在教学舞台上表演,教师精心编导。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自我体验,自我探求,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激发。

面对新的变革,我们教师始终要明确一个宗旨:我们只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陪伴者而不是主宰者,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当我们的教师逐步走入学生中间努力去感知、理解学生时,教学成功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在很多幼儿园的墙上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句话:请蹲下身和您的孩子平视。对“教与学以何为中心?”这个问题,很自然,只有以“学”为中心,“教”不停的改变方向,围绕着“学”转,才能使课程改革走向我们既定的目标。为此,在这里我要说:让我们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弯下腰,与我们的学生平等地交流,共同的体验与分享,教育的明天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

2.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关振民.《学习的策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4.王大民.《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 年 04 期。

5.张太富.《在物理规律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 年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