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艺术歌曲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影响
王君然
保加利亚国家音乐学院,邮编:1700
一、欧洲艺术歌曲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述
(一)欧洲艺术歌曲的特点
欧洲艺术歌曲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产生,是一种以诗歌为歌词,音乐结合诗歌的一种高度统一的声乐体裁,带有明显的特点。欧洲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选择经典诗歌作品作为歌词,从歌德,海涅到普希金等诗人作曲家都经常对这些诗歌作品进行谱曲创作[1]。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以及哲理都会给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带来许多灵感。在音乐上欧洲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与声乐旋律平等的对话关系,钢琴不仅是和声上的支持,在音乐的织体上和动机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欧洲艺术歌曲中就如在舒曼的《诗人之恋》中钢琴前奏就预示了每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基调。
在音乐风格方面,欧洲艺术歌曲注重个性化表达,作曲家采用调性转换、节奏变化、力度对比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内心世界,形成“通谱歌”或“分节歌”等。德奥艺术歌曲(Lied)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舒伯特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的作品《魔王》用不同的旋律线条代表叙述者、父亲、孩子和魔王这四个角色,戏剧张力很强[2]。欧洲艺术歌曲注重声乐技巧和情感的平衡,演唱者要具备优美音色和细腻表现力,通过气息控制、咬字处理体现诗歌韵律美。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声乐艺术的结合,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诗乐相生的意境。歌词采用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文学作品,比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这些诗词本身就具有平仄格律和音韵美,作曲家在谱曲时要顾及文字声韵和音乐旋律的协调,从而形成“依字行腔”的传统。
从音乐形态上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将民族音乐元素同现代作曲技法融合起来。传统作品大多用古琴、琵琶这些民族乐器伴奏,《阳关三叠》就靠古琴的泛音营造出萧瑟悠远的氛围。现代创作时常加入管弦乐编配,谭盾的《宋词意境》凭借中西乐器的对话,给古典诗词增添新活力。从情感表达来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要达到含蓄内敛的韵味,通过旋律的起伏、音色的虚实变化来传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3]。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重视诗词意境与音乐形象的统一,作曲家会依据诗词的题材内容和情感基调,挑选适合的调式、调性和节奏、节拍,让音乐变成诗词意境的延续和升华。这种将文学性与音乐性融为一体的特点,让它成为中国声乐艺术里极具魅力的部分。
二、欧洲艺术歌曲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影响
(一)欧洲艺术歌曲对中国古诗词演唱技巧的影响研究
欧洲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给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带来了观念上的进步,在呼吸控制上形成了系统性革新,将“胸腹联合呼吸法”准确控制的观念带进传统的演唱体系,解决了古诗词歌曲长线条旋律的气支撑难题。这种呼吸法重视横膈膜和胸腔的协同运动,依靠稳定气息支撑旋律的连贯性,改变了传统演唱中胸式呼吸引发的乐句断开状况。以《大江东去》为例,这是依照苏轼词所作的作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个旋律线条绵长舒展,跨度达十余个小节。 演唱者吸取欧洲艺术歌曲的呼吸方式,于乐句开端处借助胸腹联合发力以储备足够气息,中间部分维持匀速释放状态,结尾时利用余气控制来达成渐弱效果,既表现出了诗词的豪迈气势,又保证了旋律的完整流畅,使
得作品的史诗感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欧洲艺术歌曲对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的影响
欧洲艺术歌曲的抒情性特质给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带来了独特的个性表达基因,打破了传统演唱的程式化束缚。浪漫主义时期“以情驭声”的演唱观念与中国古诗词的抒情传统相互结合,强调演唱者在尊重作品内核的前提下,凭借自身情感解读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从而形成“因情塑形”的演唱风格新范式,在《春思曲》的演绎中这种影响非常明显。此作品由李白“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意创作,传统演唱大多依照既定的情感范式。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个性化表达之后,演唱者便可以根据自身对于“相思”这种情感的不同理解,在“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乐句中,通过细致的音色明暗变化来表达或缠绵或怅惘的情感层次。有的版本着重于表现少女的娇羞期盼,有的版本则着重于表现闺中女子的孤寂惆怅,从而让同一幅作品出现“千人千面”的艺术效果。
(三)欧洲艺术歌曲对中国古诗词歌曲表现力的影响
欧洲艺术歌曲的戏剧性处理手法极大拓展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现力边界,其“动态对比塑造情感张力”的理念为传统演唱注入了新活力。力度起伏与速度弹性的有机结合,使古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得到立体化呈现,突破了传统演唱相对平缓的表达局限。《满江红·怒发冲冠》的现代演绎充分体现了这种影响[4]。作品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激昂情感,在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戏剧性处理后,演唱者通过“渐强—突弱—再强”的力度设计,配合速度上的微妙变化,精准刻画了岳飞内心的悲愤与豪情。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乐句中,先用较缓的速度来积累情绪,在“空悲切”处突然加快速度并加大力度,产生出很强的情感冲击力,从而将作品中的英雄气概和历史的沉重感表现得非常有张力。
三、结论
欧洲艺术歌曲给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带来全方位更新,从胸腹联合呼吸法技巧改进,到“以情驭声”风格突破,再到戏剧性手法表现力扩展和文本细读观念转变,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种影响在尊重民族特点的前提下,推进了演唱的升级,为中国声乐艺术的传承与革新开拓出具有特色且开阔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光华. 中国古代唱论中的声乐审美观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启示[J].民族音乐,2019,(02):6-7.
[2] 童惠.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声乐演唱专业教学的影响[J]. 艺术品鉴,2018,(30):81-82.
[3]孙晓峰.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声乐演唱专业教学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8,(22):79.
[4]郭蓉蓉.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声乐演唱专业教学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6,(06):231-232.
作者简历,王君然,性别 女,民族 满,出生年月 1993 年 8 月 10 日,籍贯:河北承德,学校:保加利亚国家音乐学院,年级:博士研究生,学院:声乐学院,专业:古典歌唱 研究方向:古典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