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角下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刘雯
天津市实验小学 天津市 300051
前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协同发展。其中,抗挫折能力作为学生心理韧性的核心指标,既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劳动教育因其“做中学”的实践特性,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载体。通过劳动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学生需面对目标设定、技能学习、成果反馈等环节中的不确定性,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挫折、分析问题并调整策略,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课程融合:构建“劳动+”跨学科课程体系
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当前,小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表现为面对困难时易产生逃避心理、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等,这不仅影响其学业发展,更对其社会适应性与终身成长构成挑战。传统教育模式中,抗挫折能力培养多依赖单一的心理辅导或主题班会,缺乏系统性、实践性与持续性,而五育融合视角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劳动教育因其“做中学”的实践特性,成为连接德、智、体、美、劳的关键纽带,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挫折体验,可促进学生心理韧性、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协同发展。首先,需构建“劳动+”跨学科课程体系,将抗挫折教育嵌入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劳动+语文”可通过劳动日记写作,引导学生记录挫折体验与心理变化,提升情绪表达能力与自我反思意识;其次,“劳动+科学”可在种植、手工等活动中设计“失败案例分析”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调整方案,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与试错勇气[1];最后,“劳动+道德与法治”可结合劳动任务中的责任分配,组织小组讨论“个人失误对团队的影响”,强化责任意识与集体观念。
二、活动渗透:设计分层递进的劳动实践项目
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小学生因家庭过度保护、学校教育形式化等因素,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面对困难时缺乏坚持性、情绪调节能力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单一等,这不仅制约其学业进步,更对其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长远影响。传统教育模式中,抗挫折能力培养多停留于理论说教,缺乏真实情境的实践支撑,而劳动教育以其“做中学”的独特优势,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路径。为此,应设计分层递进的劳动实践项目,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构建“基础—挑战—创新”三级任务体系。基础任务聚焦基本技能培养,如通过整理书包、种植绿植等重复性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完成即成功”的初步信心,奠定抗挫折的心理基础;挑战任务引入时间限制与质量标准,如制作手工艺品、设计校园绿化等,制造适度挫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根源并主动寻求帮助,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协作意识;创新任务则鼓励突破常规,如改良劳动工具、优化工作流程等,支持学生在试错中验证假设、调整策略,进而发展批判性思维与抗风险能力。通过分层递进的任务设计,劳动教育得以覆盖从技能习得到思维进阶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挫折、理解挫折、战胜挫折,最终实现抗挫折能力的系统化提升。
三、家校协同:建立“挫折教育共同体”
家庭过度保护导致的“挫折体验缺失”已成为制约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的关键因素,表现为家长代劳家务、规避责任承担等现象普遍存在,使学生难以在真实情境中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实践载体,其延伸至家庭领域不仅能拓展挫折教育的时空范围,更能通过家校合力强化教育效能。首先,推动家长角色从“替代者”向“支持者”转变,允许孩子承担家务中的“不完美结果”,如打碎碗碟、整理混乱等,在安全范围内体验自然后果,从而理解行为与结果的关联性;其次,实现劳动任务衔接,学校设计“家庭劳动清单”明确任务目标与评价标准,家长通过拍照、视频记录孩子完成过程,教师据此分析其情绪反应、问题解决策略等挫折应对模式,并提供个性化指导;最后,创新沟通机制,利用线上平台共享劳动成果与挫折案例,组织“家长沙龙”围绕“如何平衡保护与放手”“挫折教育中的情绪引导”等议题展开讨论,促进教育策略的优化与共识形成。通过角色转变、任务衔接与机制创新,家校双方得以构建目标一致、方法互补的挫折教育网络,为学生提供连续性、系统性的抗挫折能力发展支持。
四、评价创新:实施“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体系
其一,设计教师观察记录表,从情绪变化(如焦虑、坚持)、问题解决策略(如主动求助、尝试新方法)及成果改进情况三个维度,实时记录学生在劳动任务中的行为表现,为分析其抗挫折模式提供数据支撑;其二,构建学生成长档案袋,鼓励学生收集劳动照片、反思日记、同伴评价等过程性材料,通过可视化呈现抗挫折能力的发展轨迹,强化自我认知与成长动力;其三,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整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家长评价,从不同视角分析挫折体验中的认知偏差与行为改进,形成“评价—反馈—调整”的闭环机制。通过过程性记录、发展性档案与多元化视角的有机结合,该评价体系不仅能动态追踪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生长过程,更能为家校协同、个性化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珂.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4(15).
作者简介:刘雯(1971.11),女, 汉族,天津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从事小学劳动教学。备注:本文系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在“五育融合”育人实践中的探究》过程性研究论文 课题编号: 2022ZDZXX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