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儿童视角下的户外艺术游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作者

魏艺蕾

宁化城东幼儿园 365400

一、从儿童视角看户外艺术游戏课的研究脉络

(一)国内外有关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于儿童视角户外艺术游戏课程研究较多,多聚焦于儿童身心发展和游戏设计关联性,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和游戏促进创造力等方面[1]。国外学者对儿童参与艺术游戏的认知与情感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户外艺术游戏能有效增强儿童的艺术感知能力与创造性表达(Smith,2018)。此外欧美国家在课程设计中强调环境创设与材料的多样性,倡导通过自然场景的启发,激发儿童的自主学习兴趣(White,2020)。在国内许多研究更倾向于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并研究如何通过整合本土资源来提高艺术游戏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视角对课程发展的价值

将儿童视角引入到课程开发中既有利于突出教育主体性,又能切实提高课程资源适切性和实践价值。儿童正处在感知、认知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的兴趣点、经验结构常常决定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2]。在户外艺术游戏课程构建中融入儿童视角,可以让课程内容更加接近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潜能。与此同时儿童视角可以给课程带来特殊的观察和反馈渠道,让教育者对资源设计时更准确地掌握儿童心理特点和需要。在艺术的游戏体验中,孩子们通过对周围环境和材料的重新塑造,展示了他们独到的认知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不仅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也是他们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更深层次的体现。

二、儿童发展特点符合户外艺术游戏

(一)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艺术感知能力

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直接关系到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形成和提高。学前阶段幼儿处在感知觉快速发展阶段,对色、形、声等外在刺激敏感性较高,这为幼儿的艺术体验打下良好的基础[3]。当动作协调性和感官整合能力逐渐提高时,幼儿就能更自然地将内心感受表现出来,如绘画、雕塑、舞蹈以及音乐等活动。心理学研究显示,这一阶段的幼儿有较强的直观思维和象征性表现倾向,他们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构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艺术活动在满足他们情感宣泄和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推动着认知和情绪调控方面的进步。结合户外环境进行艺术游戏,让幼儿在自由探索和感官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艺术感知深度和广度,以达到感性经验和创造性思维双向提升的目的。

(二)户外游戏环境刺激创造力

户外游戏环境给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开阔的自然空间和多样的材料元素能刺激幼儿感官体验,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出新的想像和创造。相对于封闭课堂而言,户外情境是不确定的、丰富的,它能促使孩子们通过观察,接触,操作等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户外环境动态变化也给艺术游戏带来了灵活性,幼儿在与自然元素的交互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直观的体验,而且可以通过形,色,结构等元素的重组来展现其特有的创作意图。群体游戏的沟通与协作进一步扩展了幼儿思维的边界,个体想象也在集体建构与艺术创作中得到不断地激发和延伸。

三、户外艺术游戏课程资源组成元素

(一)自然环境和场地资源

自然环境和场地资源对幼儿户外艺术游戏课程的开展起着基础的作用。开放多变的自然环境在给孩子们带来丰富感官刺激的同时,也刺激着孩子们对艺术表现的渴望。在大自然中,光线、色调、纹理和声响都可以为儿童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感觉。同时场地的多样性也给课程设计带来了灵活多样的条件,各种地形、植被和空间结构可以扩大孩子们的探究范围,有利于孩子们在锻炼和创作中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对自然场地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孩子们可以在自由和交往中达到艺术表达和身体和谐的统一。对于教育者来说,科学地选择和安排自然环境既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又有利于课程资源可持续利用、动态更新,从而确保孩子们在艺术游戏活动当中得到更深刻的感受和发展。

(二)艺术材料和创作工具

艺术材料和创作工具是户外艺术游戏课程资源的核心,它们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幼儿审美体验和创造力的培养。合适的素材既要涉及普通绘画颜料、彩色粉笔和粘土这些传统媒介,又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枝叶、石块和沙土,让孩子接触真实环境时,得到多感官艺术感受。工具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和启发性等因素,如轻便画具,简单雕刻工具或者可以反复使用的环保器材等都有利于促进孩子操作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合理地配置多样化的材料和工具,幼儿可以在户外情境下自由地进行组合,尝试和创新,并逐渐形成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

四、结论

从儿童角度出发,对户外艺术游戏这一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学术上和实践上都有很大价值。本文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发现户外艺术游戏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环境和艺术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启发幼儿主动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既要重视艺术创作工具多样性,又需要重视教学设计开放性和跨学科融合以提供多元学习体验。教师要发挥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借助动态评价机制和情境创设来帮助孩子们在玩耍中自我表达和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 范晓莉.公共艺术视野下城市公园儿童游戏设施及其空间设计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8,(04):60-73.

[2] 安倩,赵志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以岭南民间游戏课程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2):95-101.

[3]朱红芬.“小衙儿”野趣营:学习者中心视域下的户外游戏空间创构[J].科学咨询,2022,(22):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