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施工与城市公共空间改善

作者

凌慧

南京浦口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共享的生活与活动载体,承载着居民日常休闲、社交互动、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其品质高低直接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的整体形象。园林施工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优化的核心环节,通过植物群落构建、景观设施打造、空间布局规划等手段,能够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美学与文化价值。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从基础功能性逐步向高品质、多元化转变。然而,当前园林施工在服务城市公共空间改善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深入探究园林施工与城市公共空间改善的内在联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园林施工在城市公共空间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园林施工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与绿地系统构建,能够显著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可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调节局部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夏季城市高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园林绿地还可发挥海绵城市功能,通过植被、土壤和相关设施截留、渗透雨水,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此外,园林施工营造的多样化生态景观,为城市中的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助于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为居民创造清新、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塑造美学空间形象

园林施工是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美学形象的关键手段。借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景手法,如借景、对景、框景、障景等,巧妙融合地形塑造、水体营造、建筑小品构建等元素,打造出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的景观空间。园林植物的色彩、形态和季相变化,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动态的视觉美感,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叶斑斓、冬枝遒劲,形成四季各异的景观风貌。特色景观设施和园林建筑的精心设计与施工,赋予空间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或展现现代简约之美,或传承传统古典韵味,使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展示城市文化与艺术特色的重要窗口,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吸引力。

二、园林施工助力城市公共空间改善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

部分园林施工项目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缺乏对城市公共空间整体功能和需求的系统性考量。设计方案往往过于关注局部景观效果,忽视与周边城市功能区、交通网络、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与连贯性,导致建成后的公共空间与城市整体风貌脱节。对公共空间使用者的行为习惯、活动需求调研不足,功能分区不合理,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例如,部分公园绿地缺乏足够的休憩设施和无障碍通道,影响特殊群体使用;一些广场过度追求形式美观,却忽视了实用性和安全性,存在人流疏导不畅等问题。此外,规划设计中对城市未来发展变化的前瞻性不足,导致公共空间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二)施工技术应用滞后

园林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质量与效果。当前,许多园林施工企业仍依赖传统施工技术和方法,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推广积极性不高。在植物种植方面,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养护知识,未能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土壤条件,导致植物成活率低、生长不良,难以达到预期景观效果。在景观设施建设中,施工工艺落后,设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差,易出现损坏、变形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信息化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不足,缺乏对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实时监控手段,难以有效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也不利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

(三)后期维护管理不足

园林施工完成后,后期维护管理是保证城市公共空间持续发挥良好功能和景观效果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该环节普遍存在重视不足、投入不够的问题。维护资金短缺,使得园林植物无法得到及时的浇水、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景观设施损坏后也难以迅速修复。同时,缺乏专业的维护管理队伍,现有维护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不足,维护工作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流程,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在建成后不久便出现景观衰败、设施老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公共空间的品质和使用寿命,也造成了前期施工资源的浪费。

(四)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对城市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展现不够深入。许多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难以展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在景观小品、建筑风格、植物配置等方面,未能充分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符号、民俗风情、地域植物特色等,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缺乏辨识度和文化认同感,无法满足居民对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不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优化园林施工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策略

(一)加强规划设计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在园林施工前期,应强化规划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周边环境、居民需求以及城市发展规划,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园林施工方案。注重公共空间与周边区域在功能、交通、景观等方面的衔接与协调,实现空间的有机融合。运用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结合大数据、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公共空间进行科学分析和模拟,优化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活动需求,合理设置休闲区、运动区、文化展示区、生态体验区等多样化功能区域,并配套完善相应的设施。同时,提高规划设计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变化,使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二)推动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

积极推动园林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施工企业应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在植物种植方面,采用容器育苗、无土栽培、精准灌溉、智能施肥等先进技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实现园林植物养护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在景观设施建设中,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如再生材料、低碳材料等,结合先进的施工工艺,提高设施的耐久性、安全性和美观性。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利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和管理,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精细化监控;运用物联网技术对施工设备和材料进行智能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三)强化后期维护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完善的后期维护管理体系,是保证城市公共空间长期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加大对后期维护管理的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确保维护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建专业的维护管理队伍,加强对维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管理标准和规范,明确维护工作的内容、流程和质量要求,对园林植物的养护、景观设施的维修、环境卫生的保持等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维护管理的监督机制,定期对维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引入公众监督,提高维护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确保城市公共空间始终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和使用功能。

(四)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在园林施工中,应注重挖掘和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园林设计和施工中。在景观小品设计上,运用当地传统建筑符号、雕刻工艺等,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雕塑、景墙、廊架等;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传统建筑的形式和元素,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展现独特的地域建筑风貌;在植物配置方面,优先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同时结合文化寓意进行搭配,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通过这些方式,使城市公共空间成为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五)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强公众参与是实现园林施工与城市公共空间改善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建立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渠道,如问卷调查、座谈会、线上投票、社区议事会等,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将居民需求充分融入到设计方案中。施工过程中,建立与居民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通报施工进度、施工计划以及可能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施工干扰。后期维护管理阶段,鼓励居民参与到公共空间的管理和维护中,成立居民监督小组,对维护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开展志愿者活动,引导居民共同参与公共空间的环境整治和植物养护等工作。通过提高公众参与度,使园林施工项目更加贴近居民需求,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居民的满意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格局。

结束语

园林施工在城市公共空间改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塑造美学形象、增强社会功能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当前园林施工在助力城市公共空间改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但通过加强规划设计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推动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强化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园林施工质量,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未来,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升级,园林施工需持续创新与完善,不断探索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方法、新模式,为打造更加宜居、美丽、富有活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公共空间贡献力量,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峰. 园林施工与城市公共空间改善[J]. 现代园艺, 2021, 48 (15): 130-132+174.

[2]刘悦, 墨琳, 李绍东. 园林施工与城市公共空间改善[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0, (15): 211-213.

[3]原振清. 园林施工与城市公共空间改善研究[J]. 中国照明电器, 2020, (05):47-49.

[4]陈飞. 园林施工与城市公共空间改善分析[J]. 现代农村科技, 2021, (05):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