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张洁
身份证号:360429198910091216
一、引言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有重要战略作用,但建设常涉及大规模人口迁移。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是衡量安置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保障移民稳定生活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有进展,但部分地区存在配套滞后、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导致移民就业难、生活不便等矛盾。因此,优化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关键任务。
二、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的核心需求与现存问题
(一)核心需求分析
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要围绕移民生产生活需求,兼顾当前与长远发展,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生活保障需求,要满足基本生活设施及“ 三通一平” 和基础公共服务配套;生产发展需求,要配套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撑移民就业创业;公共服务需求,要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移民享有均等化服务;应急保障需求,要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应对灾害与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现存主要问题
规划缺乏系统性,部分安置区基础设施规划未结合实际,导致设施布局不合理、功能问题多,如农村安置区生产性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供需匹配度不足,存在“ 重硬件轻软件” “ 重建设轻运营” 现象,部分设施闲置,且建成后缺乏维护,影响使用。资金投入机制单一,主要依赖政府财政,社会资本参与少,资金缺口大,使用缺乏统筹规划,建设效率低。与产业发展脱节,基础设施配套未与产业培育结合,生产性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移民就业渠道窄,难以增收。
三、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安置区地形地貌、人口规模、产业定位等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规划方案。城镇集中安置区按城市规划标准完善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农村分散安置区聚焦农业生产需求,优先配套灌溉排水等设施。
强化统筹协调:将安置区基础设施规划纳入区域整体发展规划,加强与城镇、产业、生态规划衔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如对接安置区道路与区域交通网络,统筹建设环保设施服务周边。
注重民意参与:规划阶段征求移民意见,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了解需求,确保规划符合意愿、提升使用效率。
(二)聚焦关键领域,完善配套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构建“ 对外通畅、内部便捷” 交通网络。城镇安置区建设主次干道、公交站点,保障与中心城区连接;农村安置区硬化村内道路、建设产业路等,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题。
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供水安全与农业灌溉。建设集中供水厂、管网,确保饮水达标;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抗旱排涝能力。
能源与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全面覆盖与稳定供应。完善供电网络,推广清洁能源;建设通信基站、光纤网络,保障通信畅通,为数字乡村奠基。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进均等化配置。按“ 人口规模 - 服务半径” 原则,建设幼儿园、学校、卫生院等设施,确保移民享有优质服务。
(三)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提升可持续性
多元化资金投入:打破政府单一投入模式,通过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众筹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例如,引入企业参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运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专业化运营维护:建立基础设施运营维护长效机制,组建专业运维团队,或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设施维护,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实现设施运营的良性循环。
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在供水、供电、安防等领域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远程监控、智能调度,提升设施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
四、水库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路径
(一)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培育特色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完善的农田水利、交通物流设施,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 “ 一村一品” “ 一镇一业” 特色产业体系。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移民参与产业链分工,实现增收致富。
培育乡村旅游:对于具有自然景观、文化底蕴的安置区,利用完善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将移民住房改造为民宿,引导移民从事餐饮、导游等服务行业,实现 “ 旅游促增收” 。
推动非农就业:在城镇安置区,依托便捷的交通与配套设施,建设小微企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为移民提供创业场地与政策支持;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接周边企业用工需求,促进移民非农就业。
(二)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修复: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严格保护安置区生态环境,对施工区域进行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治理;推广绿色建筑、节能设施,降低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发展生态产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例如,推广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利用光伏发电、小水电等清洁能源,降低安置区碳排放。
强化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村规民约等方式,提升移民生态环保意识,引导移民养成绿色生产生活习惯,共同维护安置区生态环境。
(三)以治理创新为保障,提升治理能力
健全协同治理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移民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明确政府、村委会、移民代表等各方权责,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决策,提升治理民主化水平。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安置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移民参与安置区建设与管理;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其参与公共服务、矛盾调解等工作,提升治理多元化水平。
完善矛盾调解机制:建立健全移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及时解决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矛盾问题,维护安置区社会稳定。
五、结论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统筹规划、精准施策。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布局,聚焦关键领域完善配套体系,创新模式提升设施可持续性,可为移民生产生活提供坚实保障;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治理创新的多维协同,可实现安置区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涛. 水利水电工程隧洞开挖与支护施工技术创新[J].全面腐蚀控制,2025,39(05):99-101.
[2]杨海红. 水利工程渠道施工中的衬砌混凝土技术研究[J].水上安全,2025,(08):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