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倾听式互动对思维可视化的促进机制研究
原凯薪
颍上县夏桥镇中心小学,安徽,阜阳, 236200
引言:思维可视化是呈现思考过程与方法的关键工具,对推动学生数学理解、培育逻辑思维能力意义重大。然而在当下小学数学课堂里,学生思维大多时候处于内隐状况,其思考进程难以被察觉和引导。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无法有效达成思维的外化与深入。在这样的情形下,“倾听式互动”作为一种注重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与意义协商的教学理念,为突破这一困境提供了新视角。它不只是单纯的听觉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哲学与策略,旨在通过积极地倾听和有效地互动,撬动学生的思维潜能。
一、小学数学课堂倾听式互动对思维可视化的促进机制(一)激发表达机制:以倾听营造安全语境,驱动思维外显化
激发表达乃是思维可“可视化”的前提。教师以及同伴所给予的专注、包容以及非批判性倾听,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心理安全的课堂环境,切实消除其对于“说错”的焦虑情绪。在这样一种被尊重与接纳的氛围里,学生的表达欲望得以充分激发,从而敢于借助语言描述、画图示意或者实物操作等形式,尝试把内部模糊且零散的数学思考表述出来,实现从“内隐思维”至“外显雏形”的跨越[1]。
(二)深化建构机制:以互动促成反馈反思,推动思维结构化
深化建构机制乃是思维达成“优质可视化”的核心。它强调基于倾听的互动并非单纯的回应,而是推动思维迈向深化以及形成结构的一种动力。当学生把初始想法给予表达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追问(如“你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同伴提出质疑并加以补充,构成了宝贵的反馈流。这些互动可促使表达者再次审视、验证以及辩护自身的思考路径。为了回应他人,学生必须不断组织更为清晰的语言、构建更为严密的逻辑,自发地修正错误、建立联系、优化策略。此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粗糙的“思维雏形”展开精细加工,使其转变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思维结构”,最终达成思维可视化的深度目标。
二、运用倾听式互动提升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心理安全场域,激发学生表达意愿
在小学数学课堂里,思维可视化的首要步骤,是让学生敢于将内在的、模糊的思考表达出来。而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能否通过真诚地倾听,营造出一种心理安全且包容开放的课堂氛围[2]。这种氛围并非只是单纯鼓励学生“大胆说”,而是借助教师的眼神、姿态以及回应方式等细微方面,向学生传达一个清晰的信号:你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价值,课堂是准许试错、欢迎不同声音的场所。只有当学生在情感上体会到被接纳、被尊重,学生才会消除心理防御,愿意展露自己最原始甚至不成熟的思维片段,为思维的可视化提供真实且丰富的素材。
以《分物游戏》一课为例,教师可依托“分物”这个具象化、低门槛的活动,把倾听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展示“分糖果”的情境,并用“你想怎么分?”开启探索之旅,倾听并接纳学生基于生活经验产生的各种原始分法——不管是一次分一个还是一次分多个。当学生操作学具或者画图表达时,教师要俯身走进小组,观察并倾听他们的分工、讨论乃至争论,捕捉其中有价值的思维火花,比如“我觉得这样公平”“我可以一次多分几个”等,并适时以“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想吗?”引导其把内在思考外化。对于不同的分法结果,教师不宜急于评判对错,而是通过“他的分法和你有什么不一样?”“哪种分法能让每个人都满意?”等问题,把倾听转化为促进学生之间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安全的比较与借鉴中,自然而然地趋向对“公平”的共识,即平均分的雏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弱化裁判角色,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愿意表达、乐于分享,为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语言素材。
(二)设计高效互动支架,引导学生思维深化
在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初步想法之后,教学的核心便转变为怎样借助有层次的互动设计,引领他们的思维朝着深化与结构化的方向发展。高效的互动支架意味着教师要超越单纯的问答,用心设计可引发认知冲突、推动元认知反思以及高阶思维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要倾听学生的答案,更要敏锐地捕捉他们思维过程中的关键点,借助有挑战性的追问、对比性的任务以及协同式的构建活动,促使学生的思考从“是什么”迈向“为什么”和“怎么样”,把零散的观点整合成清晰的、可迁移的思维模型。
以《长颈鹿与小鸟》这类乘除法应用问题为例,教师可围绕模型意识来构建互动支架。当学生依据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42÷6=7 ”后,教师的互动不应仅仅停留在判断对错上,而要深入到思维的深层,提出诸如“为什么这个问题选择用除法来解决?”或者“算式中的每个数字在这个故事里代表着什么?”这样的元认知问题,促使学生把抽象的运算与具体情境意义联系起来,解释其选择背后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搭建对比性支架,呈现另一个相似但稍有变化的问题(如“如果每间房住 7 只小鸟,42 只小鸟需要几间房?”),引导学生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讨论:“这两个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都用除法?”依靠对比,学生可更清晰地提炼出“总数÷每份数 Σ=Σ 份数”这一模型的核心结构,而非机械记忆算法。进一步,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要求学生算出答案,还要共同把解题思路用图示(如圈画、线段图)或者语言报告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并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协商、辩护、修正各自的想法,教师则是巡回倾听,捕捉小组讨论中产生的不同思维路径(例如是否有学生想到用乘法逆运算来验证),并适时把有代表性的思维成果投屏展示,引发全班的辨析与反思,从而在互动中把个体的、模糊的理解提升为集体的、结构化的数学模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倾听式互动与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成了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本研究提出的“激发表达”与“深化建构”双重机制,揭示了从思维外显到结构化的内在过程;而“创设安全场域”与“设计互动支架”则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实践抓手。研究表明,有效的倾听是激活思维的前提,而有质量的互动是深化思维的保障。未来,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思维的倾听者、激发者和催化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倾听与互动,真正让数学课堂成为思维生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赵爽宁.思维可视化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教师, 2025(7).
[2] 温琪."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