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域下广东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陈锡 黄育亮 邓炜民 邓泽氚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0
1 引言
因此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新方向。人文关怀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个体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多元目标高度契合。广东作为教育大省,高校众多,在体育教育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然而,当前广东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仍存在诸多与人文关怀理念相悖的问题,如评价内容单一、方法传统、标准不统一等,难以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收获与发展,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基于人文关怀视域对广东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人文关怀的内涵与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关系
2.1 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文关怀在高校体育教育情境中具体体现为尊重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在身体素质、运动天赋、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丰富多样的个体需要,它不仅包括对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素质提高的需要,还包括对体育精神领悟、心理健康调适、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需要。通过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在体育领域乃至整体上的自由全面发展。
2.2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往往将重心放到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运动技能达标情况等上,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努力程度以及个体差异。这种评价缺乏对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关怀,难以真正发挥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首先,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它超越了单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的付出和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等纳入评价范畴,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发展情况。第二,具有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个性得到尊重与认可时,会更多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最后,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评价体系中融入人文关怀,可以引导体育教育由单纯的传授技能向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转变,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提升,更好地达到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
3 广东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3.1 课程评价内容
当前广东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多以体能测试与课程参与度为主。体能测试部分,主要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项目,如跑步,跳远,肺活量测试等进行,侧重于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量化考核。课程参与度则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考勤情况来测量。但是这种评价内容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运动技能、运动行为习惯及思维能力的全面评价。体育教育目标多维,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而现有的评价内容无法全面反映这些目标的达成情况。
3.2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上,广东高校大多采取传统方式,集中于期末考试或常规测验。期末考试一般以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为主,技能考核以既定的动作标准进行打分,理论考试通过试卷考查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记忆。常规测验也多为阶段性的技能小测试或考勤检查。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缺乏弹性,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在实际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其学习节奏及发展路径不同,有的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可能起步比较慢,但后期通过不断努力就取得了显著进步;有的学生团队运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但这些在单一的考试测验中难以全面反映。另外,这种评价容易使学生过多地关注成绩,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体育课程本该促进的身心健康、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脱离了体育教育的初衷。
3.3 评价标准
广东各高校在评价标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院校评价标准偏于松散,例如体能测试中达标分数线较低,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考核要求不严格,使学生无需努力就轻易达标,难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有些院校则标准过高,比如一些高难度运动项目的技能考核要求学生达到近乎专业运动员的水平,这对大部分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对体育课程恐惧、厌恶心理。缺乏统一,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机制,这不仅使不同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缺乏可比性,也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且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环境。
4 人文关怀视域下广东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方向
4.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
在人文关怀视域下,广东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这就要求把学生的需求、发展和体验作为评价的核心。第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清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评价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例如,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过程的监督,让学生对评价有更多的话语权。第二,不搞“一刀切”的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评价体系要能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评价。譬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差,但其体育学习态度积极,进步明显的学生,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有特殊体育天赋的学生,应给予学生以更加困难的评价任务,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到受到尊重和关怀,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程中去。
4.2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广东高校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保留必要的体能测试和课程参与度考核外,应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运动技能应用能力、运动行为习惯、体育精神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例如,设置对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团队协作能力、应对压力和挫折能力的评价;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养成定期体育锻炼的习惯;评估学生对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理解和传承等。在评价方法上,综合运用多种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测验,引入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日常训练的努力程度等进行持续评价;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和相互交流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利用信息化手段,如运动监测设备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为评价提供更精准的量化依据。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全面评价学生,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也更符合人文关怀理念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4.3 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反馈与沟通
高校体育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不但要告诉学生成绩,更要向学生细细说明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包括优点、不足,并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再如,技能考核反馈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回放等方式,直观呈现学生动作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如何矫正和提高。同时,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对评价结果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教师要认真倾听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回应。通过这种双向的反馈与沟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尊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评价内容和标准,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不断进步。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与评价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结论
在人文关怀视域下对广东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对目前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我们明显认识到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评价内容单一、方法传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在人文关怀理念基础上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反馈与沟通。在具体改革策略上,优化评价指标,使其更具针对性、全面性;丰富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和信息化评价手段;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学相长。通过这些改革,将可能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充满人文关怀的广东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推动广东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贡献体育教育力量。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东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要。
参考文献
[1]阮锦东.高校体育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创新路径研究——以广州商学院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23):100-102.
[2]曹家凌,罗川方,杨国华.基于SEM 模型的广东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满意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8):72-75.
[3]郭琴.高校体育文化构建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联性研究——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3):122-125.
[4]阮文翩,孙岳,祁世龙.广东省高校射艺运动队建设现状与 SWOT 分析[J].体育师友,2023,46(03):31-34.
基金项目:粤高职教育与体育教指委基金项目: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编号:2023G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