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特殊性及应对

作者

张浩立

湖北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43000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从“ 增量扩张” 转向“ 存量优化” ,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数量大幅增加,涵盖老旧小区翻新、工业厂房转型、历史建筑修复等多种类型。与新建工程相比,既有建筑改造需在已有建筑结构与空间基础上开展施工,既要满足新的使用功能需求,又要保护原有建筑主体安全,还要兼顾周边居民生活、交通通行等外部环境影响,现场施工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显著提升。

当前部分施工企业仍沿用新建工程的管理模式应对既有建筑改造,未充分考虑改造工程的特殊性,导致施工过程中频繁出现结构损伤、工期延误、邻里纠纷等问题。例如,因前期未全面掌握原有建筑结构状况,施工中误碰承重构件引发安全风险;因未有效协调周边环境,施工噪音、粉尘引发居民投诉,被迫停工整改。因此,深入分析既有建筑改造现场施工管理的特殊性,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推动既有建筑改造工程高质量实施、助力城市更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特殊性

(一)施工条件受原有建筑结构限制

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的施工空间与结构条件受原有建筑制约,与新建工程“ 从零开始” 的施工环境存在本质差异。原有建筑的结构形式、构件布置、材料性能已固定,改造施工需在不破坏主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例如墙体拆除需避开承重墙体,管线改造需适配原有结构预留孔洞,施工空间狭窄导致大型设备难以进场,只能采用小型工具或人工操作,大幅降低施工效率。

(二)周边环境影响与协调难度大

既有建筑改造工程多位于城市建成区,周边往往存在居民住宅、商业设施、交通道路等,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显著,协调工作尤为复杂。施工期间的噪音、粉尘、建筑垃圾会干扰周边居民正常生活,若管控不当易引发投诉、信访事件,甚至导致施工中断;部分改造项目紧邻交通干道,材料运输、施工机械进出可能占用道路资源,影响交通通行效率,需与交管部门、城管部门频繁沟通协调,确保施工与交通秩序互不干扰。

(三)施工风险类型多且管控难度高

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的施工风险涵盖结构安全、人员安全、环境安全等多个维度,风险点分散且隐蔽性强,管控难度远高于新建工程。结构安全风险方面,原有建筑构件老化使结构承载能力下降,改造中的拆除、加固、新增荷载等作业,易打破原有结构受力平衡,引发构件开裂、坍塌等风险;若原有建筑存在隐蔽工程缺陷(如早期施工遗留的墙体空洞、管线渗漏),施工中未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后期使用中出现质量问题。

人员安全风险方面,既有建筑改造常涉及高空作业(如外墙翻新、屋顶改造)、有限空间作业(如地下车库通风管道改造、设备机房维修),且施工空间狭窄、临时支撑体系复杂,易发生高空坠落、物体打击、中毒窒息等事故。环境安全风险方面,部分老旧建筑可能存在 asbestos、有害涂料等污染物,拆除过程中若未采取专业防护措施,会导致有害物质扩散,危害施工人员健康与周边环境。

二、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前期勘察与方案适配性设计

全面精准的前期勘察是应对既有建筑结构限制的基础,施工前需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建筑结构检测、材料性能评估、原始资料核查工作。通过现场勘查、无损检测等手段,明确原有建筑的结构形式、承重构件位置、材料强度、隐蔽工程状况,补充完善缺失的原始设计资料,建立详细的建筑信息档案,为施工方案制定提供准确依据。若发现原有结构存在严重损伤或安全隐患,需先制定加固修复方案,待结构安全达标后再开展后续改造施工。

基于勘察结果制定适配性施工方案,充分考虑既有建筑的结构限制与空间特点,优化施工工序与技术选型。针对原有构件老化问题,在施工方案中明确保护措施,如对保留墙体采用防护网包裹,对原有管线进行标识与固定,避免施工中意外损坏。方案制定后需组织结构、施工、安全等领域专家评审,确保方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二)构建多维度风险管控体系

针对既有建筑改造施工风险集中的特点,需建立“ 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 的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事前预防阶段,开展全面风险辨识,结合改造类型与施工内容,梳理结构安全、人员安全、环境安全等各类风险点,制定专项防控方案,例如石棉拆除需委托专业机构,配备防护设备与处理设施;高空作业需搭建稳固的临时支撑,设置防护栏杆与安全网。

事中监控阶段,采用“ 人工巡查 + 技术监测” 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掌握施工风险动态。安排专职安全员对关键工序、高风险作业进行旁站监督,例如承重构件拆除、结构加固施工需全程跟踪,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利用结构监测设备,如应力传感器、位移监测仪,实时监测原有建筑结构变形情况,若数据超出预警阈值,立即停止施工,排查原因并采取加固措施。

事后处置阶段,需完善风险事故应急响应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结构坍塌、人员伤亡、有害物质泄漏等突发事故,制定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响应流程、救援物资调配方案及人员疏散路线。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施工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与协同配合效率,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快速启动救援程序,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三)完善多方协同机制

建立高效的多方协同机制,解决多专业交叉与参建方沟通问题。施工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参建方召开协同会议,明确各专业施工范围、工序顺序、衔接节点,制定详细的协同工作计划;推行“ BIM 技术+现场协调” 的管理模式,利用 BIM 模型整合各专业设计成果,提前发现工序冲突与空间矛盾,在施工前完成优化调整;施工过程中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各专业施工进度,及时解决协同中的问题,确保工序衔接顺畅。

三、结语

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突破新建工程的管理思维,以“ 适配性、安全性、协同性” 为核心构建管理体系。当前既有建筑改造现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质是对改造工程的结构限制、环境影响、风险特征、协同需求认知不足,管控措施缺乏针对性。

未来,随着既有建筑改造类型不断丰富、技术要求持续提升,现场施工管理还需进一步创新。只有持续深化对改造工程特殊性的认知,不断优化管理策略,才能推动既有建筑改造工程高质量发展,为城市更新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阳建强.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施工管理的特殊性与对策[J].建筑学报, 2020.

[2]刘贵应,何清华.老旧建筑改造现场施工风险管控体系构建[J].建筑经济, 2021.

[3]张水波,康飞.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多专业协同施工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