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手拉手: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协同路径与实践探索
李丹艳
杭州市欣禾实验幼儿园
引言: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引导,还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时,采用“家园手拉手”的形式实现家园共育,能够从整体上强化教育效果,引导幼儿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协同路径,势在必行。
一、统一家园教育标准,制定统一的卫生计划
幼儿处于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校以及家庭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在生活教育中,应积极建立统一的家园教育标准,与家长进行紧密沟通,以统一的作息安排、卫生要求来规范幼儿日常行为[1]。这一过程中可以展开制度化管理,避免幼儿在家园生活中出现认知冲突,这对于幼儿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制定一致化的教育目标和方法,给予幼儿节奏统一的指导,促使幼儿逐渐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例如,在“饭前洗手”这一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中,在家园共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制定“洗手五步法”的统一规范,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以及习惯,在幼儿园和家中张贴展示图,不断深化幼儿对洗手步骤的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口令以及儿歌的方式表达认真洗手的重要性,强化幼儿的记忆。随后,家长应在家庭生活中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幼儿的行为,对幼儿饭前洗手的行为进行监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家庭可以积极制定统一的卫生计划,帮助幼儿形成规律性的洗手习惯。
二、组织“家园共育实践日”活动,提升幼儿自理能力
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提升幼儿自理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大家园协同力度,将自理能力培养延伸到家庭生活环境当中。为强化教育效果,教师可组织“家园共育实践日”活动,充分整合幼儿园以及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生活习惯培养当中,并利用真实情境,促使幼儿逐渐深化对各种行为的理解,帮助幼儿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经验,在获得情感共鸣中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最终高效落实统一的家园育人目标,给予幼儿丰富的自理能力学习体验[2]。
例如,在“自己整理书包”这一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中,教师可组织“家园共育实践日”活动,先设计家园联系册,向家长介绍活动目标、内容。在活动中,教师先示范整理方法,引导幼儿认识学习用品并掌握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幼儿以小组形式参与竞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在家中布置相应场景,引导幼儿完成整理任务。最终,在家园协同的统一训练中,促使幼儿掌握整理书包的技能,并在愉快的体验中养成物品归位、自主管理的行为习惯。
三、建立“榜样共享机制”,共建良好礼仪与社交环境
新时期幼儿教师在实际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应采用科学方法帮助幼儿学会礼仪与社交行为,并在深化认知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基于幼儿认知水平建立“榜样共享机制”,同时与每个家庭进行密切沟通,采用统一的行为标准规范幼儿的社交行为。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继续将幼儿园的礼仪规范要求融入生活当中,为幼儿树立榜样,引导家长关注自身行为的示范功能,不断增强幼儿的社会认知与情绪调节能力,为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奠定基础。
例如,在“主动问好”这一良好生活习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利用“榜样共享机制”,先利用视频进行示范,随后将幼儿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在情境中主动问好,并学习控制语气与态度,引导幼儿理解礼貌行为的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制定统一的行为规范,在每日入园、离园及回家时引导幼儿学会主动问好,教师与家长应以身作则示范问好礼仪。这一过程中可以促使幼儿在观察以及学习中,逐渐养成主动问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自然、自信的社交态度。结语:综上所述,家园协同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时期教师在实际开展生活习惯教育时,应在“家园手拉手”的形势下,建立统一的育人标准,组织共育实践活动,并为幼儿树立榜样,持续性地对幼儿行为进行规范,并以真实情境深化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为强化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逸婷. "主题活动 + 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养成健康生活习惯[J]. 新课程研究,2024(23):101-103.
[2] 李琼. 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程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J]. 文渊(小学版),2024(6):56-58.